颠沛流离之时,不但他人讥讽孔子,就连自己的徒弟子路,也曾对孔子表示怀疑和不满。

0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说通悦。

关于孔子见南子这件事,《孔子世家》中也有详细的记载: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通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夫人在絺(音吃,葛布)帷(帘帐)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同佩)玉声璆(音求,玉石相撞之声)然。
孔子曰:“吾乡(通向)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参同骖,骖乘即是驾驭马车),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里的这一情节与史记的记载不符,至少二人中间还隔着一道帷帐。

0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世家》引用这一章,认为孔子这句话是针对卫灵公而言,他宠信南子,好色而不好德。

子路因何不悦,孔子所言到底是什么意思,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清子路不悦的原因,是理解这一章的关键,这还要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说起。

0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不有,就是没有。

祝鮀,卫国大夫,字子鱼,有口才。孔子曾说过卫灵公让“祝鮀治宗庙”。

宋朝,宋公子,名朝,出奔卫国。据说卫灵公曾为夫人南子而召宋朝入宫,大概二人有些暧昧,关系不清不楚。后来他们之间的丑事传到民间,国人皆知,所以太子蒯聩不堪其辱,要使人杀了南子,结果失败,被卫灵公逐出卫国。

若是一个人有宋朝一般的美色,却没有祝鮀的口才,在今天这样的世道,要想免于祸患,真是难啊。孔子久居卫国,对卫国的情况很了解。他有此一叹,也是感慨卫国衰乱,小人当道。当然,所谓的“美”也不是专就美貌而言。

南子得灵公宠幸,素有淫行,她与公子宋朝之间的事就是一例。有人认为孔子去见这样一个荡妇,子路以之为辱,所以不悦。这样解释有些牵强,首先,诸弟子之中,子路最有侠义之气。孔子评价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缊,旧絮也。子路穿着一个破旧的棉袍,里面的棉絮都露出来了,即便他与一个穿着高档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以为耻。试问,这样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怎么会因为老师见了一个行为不检点的女人就不高兴呢?

而且《孔子世家》还有记载: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次乘,招摇市过之。这说明,孔子与南子见面的机会还是不少的,因此,子路绝不会因为孔子与南子见了一面就不高兴。

甚至有人认为,孔子见了南子,男女授受不亲,子路认为老师与南子关系暧昧,说不清楚,所以子路不悦,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以孔子之操守,怎么会做出如此令人不齿的丑行?再说孔子作为一个旅居于卫的外国人,无职无位,怎能像宋朝那样随便出入宫室?偶尔入宫一次就与南子不清不楚,孔子有那么糊涂吗?而且国君夫人周围耳目众多,怎能为所欲为?这不是在侮辱人的智商吗?还有,孔子此时已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子,南子会看上他吗?宋朝这样的美男子才是南子的菜。本来这些市井小民之看法,不足一辩,但有些人却信以为真,兄弟不得不在这里为孔子澄清。

那么子路到底因何不悦呢?仔细研究《孔子世家》中的这段文字,便可明白。孔子一直胸怀抱负,欲行道于天下,可郁郁不得志,堕三都失败,被迫去鲁。此后遍历诸侯又不得重用,此时在卫国也是,欲求灵公任用而不能。而灵公夫人南子受宠幸,权倾一时。太子蒯聩因南子而出奔晋国,灵公死后的立嗣也是南子说了算,可见南子的权势之大。

南子此时欲见孔子,派人对他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不辱,谦词。欲与寡君为兄弟,为兄弟,亲近之义。说孔子要和灵公为兄弟,这也是抬举孔子。言下之意,你孔子想要得到重用,还得通过我。我在国君面前给你美言几句,事儿就成了。“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孔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是国君的夫人,人家要求和你见上一面,怎好推辞呢?相见之时,一切都是合乎礼节的。“孔子稽首,南子再拜。”而且,二人中间还有一道帷帐。各位要注意,孔子可没有讨好南子,要她为自己向灵公求情,这样的话孔子一句没说。

接下来,关键就在这里。“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这句话是见过南子之后对子路说的。我之前不想见她,虽然不得已见了,仍是“礼答焉”,答之以礼也。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我与南子见面,完全合乎礼仪,绝没有委曲求全,要走后门。孔子就是怕子路误会,让他们以为自己言行不一,平日里在弟子面前唱高调,背地里却出卖原则,做出为人所不齿的事。所以,还没等子路表达不满,孔子就先对他说“见之礼答焉。”其实,不但子路怀疑孔子,其他人也怀疑过孔子。如卫国大夫王孙贾,他就曾对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孔子啊,你与其求南子,还不如求我。

虽然孔子说“见之礼答焉”,可子路却不信,仍是不悦。接下来,孔子就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矢,有人释为“誓”,有人释为“陈述”,有人誓为“指”,发誓也好,陈述也罢,这都不是关键,只要我们弄明白了孔子因何不悦,后面孔子的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史记》记作“所不者”,《论语》记作“所否者”,意思相差不大,我若不是这样,老天都会厌弃我。不是什么样?不是“见之礼答焉”!孔子这么说仍是在解除子路的怀疑,我去南子若是在走后门,天打雷劈!

0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无行而不与二三子,子路不信任老师,实属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