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头
他从小就不爱学习
连大学都考不上
在他54岁的时候,
却凭着独树一帜的建筑作品,获得了世界
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曾荣获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年轻时曾经是一名职业拳击手,而后通过比赛赢得了奖金后才开始改变他人生的环球游历。对比他早期的照片,谁能想像得到这位大师半路出家的传奇跨界幅度如此之大呢?
有人说:“当年安藤忠雄在万神庙看了一天太阳的影子,就从职业拳击手变成了建筑师。”
而安藤忠雄自己说:“那是因为,当时的我一无所有。拳击打得失败,却对建筑充满业余的兴趣。如果那个时候我拥有某种其他手艺的话,也许就很难接触新的事物了,我只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已有的技能上。但正因为我什么都没有,所以才能够接受我看到和感受到的新东西。我也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稍作调整展示给大家看而已,但人们却很狂热地喜欢它。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往往面临着能够变大变强的最好机会。只是很少有人能有效地利用这个契机罢了。”
1941年,有位小男孩出生于日本大阪一个贫寒家庭。从小与隔壁家的木匠师傅一起制作木头玩具。13岁时,他与木匠大叔合作,在自家的房子上加盖了一间阁楼,他非常骄傲,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想:长大以后,当一名出色的建筑师。
高中毕业时,他想报考大学建筑系,但由于家庭贫困,他放弃了大学梦,参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都是日本乃至国际艺术界闪耀的名字,因此也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忠雄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一天,他偶然在一家旧书摊上发现了瑞士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集,立刻被这位现代建筑运动代表人物那风格独特的设计所吸引。柯布西耶这本书,给他巨大的震撼,不仅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建筑,也决定把这位通过自学成为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当做自己的偶像来复制,像他一样自学,游历四方,学习观察建筑,然后成为建筑师。
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家中,将大学建筑系的教科书研读完毕。接下来,为了出国游历,他仅仅用了两个多月就拿到了职业拳击赛的执照,然后,利用出国比赛的机会到世界各地旅游。
从1962年开始,他经西伯利亚铁路来到莫斯科,然后从北欧进入中欧、南欧,到非洲、直到印度……在漫长的旅行途中,全世界的建筑杰作都跳到了他的眼前,他拍摄、学习。他的摄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筑师路易康的作品集中。
1969年,他结束历时7年的游学生涯回到日本,开设了一家建筑师事务所。但在日本这个学历至上、论资排辈的国家里,不仅没人承认他是一名建筑师,反而都觉得他异想天开:“一个没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怎么可能成为建筑师?”面对质疑,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追寻梦想的热情与意志。经过整整7年的不懈努力, 1976年,他在大阪近郊设计的“住吉的长屋”开始让他在日本建筑界崭露头角,他的事业也由此走向了成功。
此后,又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奋斗,他终于成长为一位像柯布西耶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从1987年开始,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先后被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1995年,在他54岁时,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立兹克奖”,成为有史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三位日本建筑 师……他就是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与“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央视新址设计者库哈斯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师的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谈自学的好处
虽然读书对于了解建筑的真谛相当重要,然而我觉得,没有什么比透过自己的五感实际体验空间来得重要。这里所谓的“旅行”指的并不单纯是字面上所显示的,只是借由实际上身体的移动来学习;像“回想”甚至“梦想”这样的心灵之旅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一部份。“旅行”,可以让人远离日常生活的惰性循环、加深思考的深度,促进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不管是从实际的旅行或者是思索的旅程中,我都学习了不少。
传奇经历1、东西方的融合
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日本、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
2、封闭—开放的都市观
安藤忠雄早期对都市一直是采取一种封闭的态度,安藤实际上是”城市游击战”的拥护者,他主张不必注重社会和城市的立场。安藤的作品中,让人开始意识到都市公共空间的个性,应该于1984年京都高濑川边的复合性商业设施Time’s。安藤除了发挥他惯用的动线回游的手法之外,更将建筑物朝向河边开放,塑造出多种层次的空间,面对自然加以敞开,为桥边过往人们创造了新的公共空间。
3、建筑构成三要素:清水混凝土诗人
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真材实料、几何形式、自然。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这也正是他“清水混凝土诗人”别号的由来。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4、对于现代机能主义进行批判
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住吉的长屋的原型,即是安藤对当时生活方式所作的反省与抗议。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的抬头使精神渐趋没落必须加以抗拒,并希望在生活中保有传统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超越,进而能创造新的文化。
水对于建筑是至关重要的,就如同水之于生命。——安藤忠雄
建筑理念与成就1、住吉的长屋
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忠雄后来作品的起点,这栋房子是三幢联立住宅中间的一个矩形插入体。基本构思是楔入一个混凝土盒子,并在其间创造一处世外桃源,和一个由多样化空间和动态直线组合的简洁构成。该建筑1979年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是安藤早期最优秀的作品,正是它使他日后逐步走向了世界。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思想。
住吉的长屋采用的建筑材料是非常普通的混凝土和钢材,其受力体系十分清楚简单。造价十分经济,外墙的饰面,淡雅、朴素。屋内则采用自然材料,地板为木材或者石材,家具全部采用木质材料,充分体现出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让住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长屋的所有墙面都开有为了通风的小地窗,与相邻的住宅间留有十厘米的缝隙用以通风,这一细微的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长屋图纸长屋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对外没有设置一个窗户。从外部来看就像一个封闭式的火柴盒,似乎内部是没有光线的黑洞。但是进入内部就会发现,因为中间有一个庭院 而感到十分明亮,足可以让来者大吃一惊。并不是推开门就可以见到起居室,还要转一个弯,这使建筑中光的效果更加显著。
此建筑还成功的利用了视差效果,从二层看中庭感觉似乎全是墙壁,而实际上墙高只有6米,在尺度上安藤先生竟做得如此细腻,充分的体现出安藤先生对建筑的严格要求,对建筑细节的特别留心。“在小空间中到处都有设置,将自然要素引入其中,日本人就那么热爱自然吗?”难怪查尔斯.穆尔在参观时这样发问。
长屋中庭中庭的设计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也有很多人会这样问“为什么要设计成下雨天还必须打伞去厕所的建筑呢?”起居室和厨房之间的中庭的距离只有4.5米,实际体验一下就知道,不需要跑步,而是迈几步就可以到对面的房间了,况且上面还有一个过道在当着雨呢,四周都是墙,风吹起雨来也只是一点点,而这种设计恰好是其成功之处。这种与自然的微妙感触足以让人感动,心灵为之一颤。在没有雨的日子里住在长屋中是多么的舒适。
安藤先生的这些做法可谓是显出了大师的手笔,不拘泥于传统也不被当代的都市建筑和奢华的别墅建筑所迷惑,从精神上将建筑升华,与自然相伴,与周围的传统建筑相融,造型内敛、独具气质!他曾坦言,其以后建筑作品的理念,几乎都已经在住吉的长屋中进行过思考。
代表作品赏析2、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因其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十字形的洞而营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们产生接近上帝的错觉而名垂青史,它获得了由罗马教皇颁发的二十世纪最佳教堂奖。
在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风之教堂)中最著名的一座,他运用管线在光之教堂中创造了一个让人震撼的“神圣空间”。日本传统文化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追求“纯净”和“顿悟”的思想境界,这些从安藤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而在光之教堂中尤为显著。
光之教堂的入口以欲扬先抑的手法掌握空间的变化,从狭窄局促的通道进入宽敞明亮的礼拜堂,在人们还沉浸在先前的紧张之中时,再以突然的强制性的对比深化人们对后者的心理暗示,使光之教堂的空间感受和人们精神感悟都一下子拓宽了。
安藤对光的引入是有导向性的,斜插入祈祷堂的独立墙体以露天的形式引导人们走向方盒子。讲坛的后面留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开口各一条,其引入的阳光就形成了著名的“光之十字”。通过限定自然光线,将自然抽象到极致,建筑也随之实现了纯粹化。使得整个礼拜堂含蓄、朴素、神圣……
而与其对立面的墙体上,他设计了控制数量和面积的竖条开窗,进入的片段性光线刚好与十字遥相呼应,在这空间“光才是建筑的精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