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朋友在一起看电视剧,看到《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出现了三司(司徒、司马、司空)这几个官职,我朋友问我,这几个官职算“三公”吗?其实三国时期的三司相当于“三公”。三公是指什么呢?来历史什么时候?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设立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如《礼记》有云:“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但是我国历史对于三公九卿具体指代哪些官职,素有争议。

我们常会看到电视剧上面说“位列三公”,就知道这三个官职是古代最为尊贵的。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三公”的不同叫法,《尚书》《礼记》等书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至秦朝统一六国后,便不再设置三公,但设置左右丞相,又设立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御史大夫主要是言官。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受到儒学经典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三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很多时候会听到丞相这个称号,这个在古代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丞相下设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少年包青天》里面的庞太师,太师其实就是太尉的另一个称号,最高军政长官, 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打起仗来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最主要的是要有皇帝的符节(兵符)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皇帝是不会轻易把身家性命交给你的,军权往往是古代最为关键的。

御史大夫,我们常说的“言官”,就是骂人的官职,但是骂人可不是随便骂的。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看见了吧,御史大夫可不得了,可以弹劾朝廷任何人。古代皇帝为了时刻了解地方政事,监督到地方的官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扎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所以说御史这个官职,你说大吗?不是很大,但是其作用却是不容忽视,当今社会我们的狠多制度都在学习古代的。

我们聊完三公,就一起来看看“九卿”这些官职吧!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其实说白了就是现在中央各个部级的领导。管着全国各项事务的。但是古代的九卿则有所不同,有些官职是专门为皇室所服务的。以下列举了“九卿”的职责,宗正、少府、郎中令、韦尉主要是专门服务皇室宗亲的。

  1.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九卿”,本不指代具体官职,一般为列卿或众卿之意,不一定是九个人。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将一些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例如《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隋唐九卿则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这时的九卿已无行政之权,多为虚衔或加官、赠官。

中国的官职制度的演变,每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几个官职是很少变化的,除了明朝朱元璋时期已经将丞相废除,那时候的朱元璋直接对接六部。后来朱棣当皇帝后,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参与国家政事。

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朝代的官职制度都会有共同点,但是也会存在差异。这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文化是善于传承,但是也是能够适应统治者需要、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

注:原创声明,转载请告知!

【由林间野史发布,2017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