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有机会……”

“如果再有机会,我是不会发表这篇文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3日下午,再次确认了内容、排版无误之后,张五毛在公众号后台按下了“发布”,向此前一直“催稿”的数万粉丝交了差。此后,他关了电脑,匆匆赶往球场去赴一场篮球赛之约。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意识到,再过两天,自己会对这个举动心生悔意。

在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球赛期间,这篇题为《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转发刷屏,阅读量很快冲破了10w+。这是公号“张先生说”运营三年来的第二篇10w+。两个小时之后,后台数据显示阅读量涨到了七八十万,再后来数字开始以分钟变化,到这时张五毛才意识到危机感,“很恐怖,这已经有些失控了”。

截止24日下午,阅读量已经达到528万,近2万的评论,粉丝从几万一跃涨到30多万。这也开始演变成为一场舆论的狂欢,反驳文章层出不穷,《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不要假装在生活,因为这就是生活》,爆款迭出。“假装在生活”毫无预警地加持了热搜光环,甚至在搜索框敲出“假装”二字,下拉菜单就自觉匹配成文。

然而,掩在这些冰冷的数据和火热的争论背后,文章作者张五毛的面目却显得晦暗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4日上午网络流传该文后台数据)

“你光着膀子在大街上和朋友吃饭,突然发现有央视摄像头在对着你做直播,吃相能好看吗?”

现在,他坐在我们对面,颇有些防备和疲累。这几天他的微信已被加爆,电话采访不断,失联许久的朋友们纷纷找上门打听求证。如此突如其来的热度大大加剧了他的谨慎感:微信不再随便加人,几乎退出了所有聊天群,小心不要说话,担心被有心之人拿来断章取义。针对我们的问题,他也是思索再三,斟字酌句地作出回应。

“不要过分解读,我没想那么多。当然,没想那么多也是一种错,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以后会更严谨慎重一些。”

“反驳文章看过一两篇,怼得都有些道理,只是他们不知道中文写作有十多种修辞手法,有很多人在用国宴的标准衡量一顿路边野餐。”

原计划在小圈子内自嗨的文章,忽然被揪出来放在聚光灯之下,对张五毛而言,不安多过了欣喜。文章到了100w的时候,他开始暗自祈祷这件事不要再发酵了。

他丝毫不讳言这是因为自己清楚这篇文章“是有瑕疵的”,瑕疵在于明显的个人感触与表述的个人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张五毛

与大众猜测的营销号不同,张五毛在采访中反复申明,这只是个自娱自乐的个人号,本人也没有预谋走爆款道路。当然,多年的网编经历或多或少给这些文字打上了网络传播的烙印,就像他在公众号第一篇文章中写到的一样:“我的文章会一直标题党下去,因为这是网络传播的一大利器。”

然而,另一方面,他却自己希望能够严肃对待写作。出版过两部书,深受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影响,他很是在意自己的作家身份。

而此番,作为爆款写手被动走红,对于想要以写作安身立命的他来说,或许多少有些无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为他带来一定的知名度,甚至《奇葩说》等知名节目也相继向他抛出橄榄枝。

是否会接受邀请参与其中,张五毛不置可否。但他却很是赞同马东在奇葩说提出的一个观点: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写作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你需要找到与你有共鸣的群体。写完之后并不是结束,而是需要与读者建立联系。无论联系是好的坏的,你都需要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访最后,我们挑选了一些较为普遍和尖锐的争议,和张五毛聊了聊。(N:NetEase Z:张五毛)

N:这篇文章是否在消费北上广?

Z:并不是,只是针对当下生活和经历而做的一些意见表达,对个人生活的地方谈了一些感触,如果我生活在武汉,我可能写的就是武汉。

N:地图炮?很多人觉得你挑起了外地人和北京人的纷争。

Z:说起地域纷争,我觉得任何一个认真读过文章,并且有基本的中文理解能力的人都能看出来,我没有刻意要挑起什么地域纷争。我在北京生活了11年,我理解北漂一族的不易,也理解老北京人的不易。希望大家都能放轻松一点,别那么敏感。

N:这篇文章是一篇毒鸡汤吗?有人认为只是一味宣泄情绪,并不去解决问题,会徒增社会矛盾。

Z:我只是想描述一种生活状态。 描写生活在高速发展的大都市里的这些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复杂情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被人们拿出来,做那么多的解读。我为这篇文章引起的很多负面情绪,真诚地向大家表示歉意。

N:为什么一直在文章中提到“5套房?很多北京人并不具备五套房。

Z: 现实中我有个朋友确实有五套房,我们一直拿他开涮,这成了一个梗。写作时无意识地放进去了。我当然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5套房,但在公众号上学文章确实没法像写学术论文一样严谨。当然,通过这个事件,以后我写文章会更严谨一些。

N:究竟什么是假装生活

Z:其实,我所说的假装生活,和很多媒体所说的“勇敢地生活”“努力地生活”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我用了一种调皮一点的表述。传统意义上,我们是把工作和生活分开的,但北京的生活是一种新生活,一种节奏更快的生活,生活和工作边界更模糊的生活。假装生活其实是相对传统生活,相对小城市生活来说的。我们很多时候看似已经下了班,但实际上还在工作。但这种努力的,高节奏的生活并不是负面的,它正是我们追逐梦想的过程。

N:可以用 眼前的苟且来描述吗?

Z:只说眼前的苟且是不准确的,毕竟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梦想。

N:很多反驳的文章并不认同假装生活的表述,他们认为大家都在认真生活努力生活

Z:假装生活其实就是在努力生活,你看似已经下了班,但你还在公司干活,你说这是不是在努力生活?

N: “2000是否太过片面化?你的个人感触能代表所有群体吗?

Z: 这是个概数,这个数字我没统计过,也没法统计。只是想表达很多人的意思,如果当初用“很多人”、“有些人”或者“多数人”这样的表述可能更合适一些。我的个人感触当然不能代表所有人,我也没想过要代表谁。

N:“享受是你向往的生活状态吗?

Z:我还是对农村的生活更向往。

N:对你而言,北京意味着什么?

Z:意味着亲切,意味着我熟悉这里的一切,道路、饮食和人。

北京带给我最大的意义是让我相信天道酬勤。我眼看着身边一个个不名一文的人来到这里,然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在这里安家乐业,有所成就。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吐槽,但我们对这个城市心怀感激。这二者是不冲突的。感激是因为这个城市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在这里生活下来,吐槽是因为我们希望生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