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病的种类不胜枚举,有的人因为莲蓬的造型而紧张,有的人因为悠长漆黑的楼道而恐慌,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焦虑。

人一旦情绪失控,连亲妈都不认,亲妈也不认识你。新闻里经常有人在机场失控,不是打工作人员就是暴走。心理疾病品种太多,医生都不够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做法也很简单,就是……把那个心理有病的你当成别人,给他一个第三人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生活当中突然间就出戏了,总觉得自己在一旁看着自己,就像看别人一样。

那么,当你焦虑或者苦闷的时候,医生和你对话,或者朋友来安慰你,会让你更加聚焦那个“生病的自己”,而如果你把自己当成第三人称呢?

“冷静一下,青蛙”,“今天怎么不开心,我的青蛙”。这种操作看起来神经兮兮,但却很管用,颇有点佛学里“破我执”的意思。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自我愚弄吗?如果心理疾病让你的生活举步维艰,你要不要试试这种放弃第一人称自我治愈的办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EG设备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小组先后进行了两次实验,对参与实验者的脑电图(EEG)进行监测和绘制,来判断两个人称下的大脑活动。

首先,给参加首轮实验的 37 名学生展示令人不安的图像,然后让他们通过“我”和“包青蛙”两个人称来做出反应,脑电图读数显示,使用第三人称观看令人不安的图像时,大脑中的情绪活动会快速地减少。

第二个实验涉及 52 名志愿者,他们被要求回忆过去的痛苦经历,并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与自己交谈,然后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监测脑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换用第三人称后跟自己谈话时,内侧前额叶皮质与个人情绪相关的活动非常少。

研究人员称,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在第三人称情绪调节之间建立一个更清晰的交谈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看来,让人们以某种方式和自己交谈,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不需要药物介入,也不需要培训,只需要你真的能“把自己当外人”。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证明了个人情绪和“身份”之间的关系。它揭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苦难和焦虑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你确实要轻松很多。

那么,生活中那些糟糕的锅就可以甩给你的名字或者其他人来背了,让李小花,张志伟,孙洋们承担你的痛苦吧,至于这样会不会导致人格分裂就是另外一个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