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管虎导演的一部电影《老炮儿》把人们从高楼林立的大厦生活拉入了皇城根下满布四合院的胡同里,十分接地气儿。

伴随着影片将老北京生活在四合院中的点滴故事生动讲述的同时,人们通过场景、与主人公的话语中纷纷接收到在四合院生活的感受。

在今天的听阁局中,让我们一同走进四合院,去感受那“天人合一、大美无形”的静谧安好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完美呈现。

院门在东南角,八卦中为巽位,是通风之处,可通天地元气。正房坐北朝南,与周易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相符相映。院内,以山水花树鸟鱼为笔触点染出“天人合一”的最高居住境界。

庭院深深深几许,只有在古老的四合院里,才能感受到中国式的诗境。

古诗曰:“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诗中“三千丈”的“闾阖”指宏伟壮观的皇家宫殿,“百万家”便是百姓居住的四合院。

紫禁城是帝皇的家,四合院则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合院是个安乐窝,旧时北京城一代代人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里,度过了悠悠岁月。

老北京流行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说的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夏天。

搭起天棚遮阳,大鱼缸里养着金鱼,种着石榴树期盼红红火火,多子多孙;请来教书先生教孩子读书,养着肥狗,使唤的丫头也吃得白白胖胖。

这句话是对老北京小康之家的真实写照,榴开百子,儿孙绕膝,一家子的幸福莫过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合院以一砖一瓦一石,作为一纸一墨一笔,记载着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

搭不起天棚,凉席树荫亦能取凉。

烈日炎炎,搬个小板凳坐在大槐树下,听奶奶摇着蒲扇讲从前的故事,清风拂面,蝉声悠长,胡同里偶尔传来卖豆汁儿的吆喝,遥远而恍惚,只有四合院内一家人的谈笑才是真真切切的。

老北京的四合院儿就是这样人情满满的住所,有着现在的电梯洋房里体会不到的地气与人气儿,住在其中,心就能安定下来。

到了后来,也出现了多户合住的四合院,或者加建、改动,成为大杂院。这里市井生活味和人情味更浓郁,让人无法忘怀。

院里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相互帮持的邻里街坊,都是心头最难忘的回忆。

西屋炒菜的香味,一定是儿时最馋的记忆;和玲儿一起打槐花打枣儿,是心里最难忘的一幕;

和伙伴儿一起追猫打狗上房揭瓦,是小时候最痛快的片段;而被妈妈抄着擀面杖满院追打,揪着耳朵数落,一定是火辣辣的回忆;回到家火炉子灭了,跟北屋李奶奶借火烧炭,肯定是心里始终不灭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炮儿》里六爷居住的四合院儿就有着这样浓浓的人间烟火——街坊四邻包饺子没葱了会去六爷家借,并带出六爷的份儿来,典型的“中国好邻居”。

东家有难西家帮,一家吵架,满院子人帮忙劝解,割舍不断的邻里之情,是最朴实亲切的人情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的北京城三尺一方的土地遍是四合院。

还记得人艺剧场里的“窝头会馆”吗?街坊邻居逗闷子耍嘴皮,多年邻居变成亲,讲的是暖暖的邻里情。

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其乐融融,讲的是有着一花一木见世界,一砖一瓦见众生的气概。

住在四合院里,仰望天空,满眼都是皎洁的明月,深邃的星河;漫步庭院,能闻到幽幽花香,听到清脆的鸟鸣虫声,看金鱼在缸中悠然游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语堂说:“最好的建筑,就是使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

四合院与中国传统美学传统哲学气韵相连,一隅之地尽收天地大美,独辟浮华之外。

这就是中国人的最高居住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