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有为和蔡元培的“财商”

主播 : 芙蕖 伟中国人一直有所谓的安居乐业和安土重迁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发达了十有八九是要买房置地的,有了房产,也就有了定力。

中国人对房子和土地的热爱是几千年来的基因沉淀,但是房产真正成为频繁交易的资产,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用来住的,还是作为一种资产持有的,还要等到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以后。

民国历史上,有两位人物在持有房地产物业的比重上有着相当大的反差,一位是康有为,另一位是蔡元培。在今天的节目中,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买房故事中,一同去探究为何在都曾拥有丰厚的收入的情况下,却在处理财富,在对待房地产物业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康有为:谋家有术

康有为时常辗转于上海广州,上海在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的刺激下,开始呈现国际大都市的欣欣向荣气象,商人的嗅觉比一般人敏锐,康有为也看到了上海房地产升值的巨大潜力。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6年,康有为决定定居上海,他卖掉了广州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这笔投资颇具眼光,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大赚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依然获利颇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有为

1921年,64岁的康有为在上海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豪宅,取名“游存庐”,内外富丽豪华,即通称的康公馆。此后,康有为的房地产投资开始走出上海,游走在全国各地有升值空间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有为故居

除了康公馆在市区,他还在上海郊区杨树浦建“莹园”,在杭州建“一天园”,在青岛买“天游园”,这三座别墅,据说占地分别为15亩、30亩、9亩。其中“莹园”建成后便卖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当时的上海、杭州、青岛人满为患、寸土寸金,房价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城市,投资这些城市的房产,让康有为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叔”。

蔡元培:不置产业

与康有为对地产的热衷不同,蔡元培一生履行他的诺言“不置产业”。但从生活的角度,蔡元培一生未购房产,虽未有后悔,却有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9月7日,在蔡元培虚岁70岁前夕,他原在北大的同事胡适、王星拱、丁燮林、蒋梦麟,学生赵太侔、罗家伦等人联名写信给他:“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还没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人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书籍,也还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因此我们商议这回献给先生的寿礼,是先生此时最缺少的一所住宅,藏书的房屋……我们希望先生把这所大家献奉的房屋,用作颐养、著作的地方,同时也可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元培与胡适等合影

一生搬家多次,做了几十年租客的蔡元培经过慎重考虑,答应了这一提议,但可惜的是最终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未能实现,从此,他再也没有机会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1937年10月,蔡元培搬到上海华山路寓所,一个月后南下香港躲避战乱,直至1940年3月5日病逝。

去世时,蔡元培穷困潦倒,曾任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的王世杰回忆说:“蔡先生为公服务数十年,死后无一间屋,无一寸土,医院药费一千余元,蔡夫人至今尚无法给付,只在那里打算典衣物以处丧事,就连入殓时的衣衾棺木,还是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生代筹的……”生无所居,死无所葬,蔡元培虽然死后享有哀荣,但留给家人的,却是一个惨淡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

事实证明,财富的管理能力很重要,你如果不能让资金转化为资本,让钱生钱,再多的钱也在口袋里捂不热。财商包括两个方面:既要有创造财富及认识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即价值观),又要有驾驭财富及应用财富的能力。

有了钱,如果不能投资、不会规划,再多的钱终究也将四散,因为生活中总有你没法预料的风险:裁员、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康有为式的投资,不管是房产还是其他,至少是为自己规避风险,增加未来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把赚钱和花钱的能力再抽象一点,那就是聚财之道和散财之道。今天我们讨论康有为和蔡元培的房子,并不是号召大家向康有为学习买房,向蔡元培挑刺。

正如学者傅国涌所说,“如果仅有聚财之道,拥有富可敌国的财产,而不会善用散财之道,充其量不过是个面面团富家翁,一个钟鸣鼎食之辈”,但如果没有聚财之道,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又靠什么装下你兼济天下的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