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介绍,E-2预警机配备的AN/APY-2雷达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能实现反隐身,可以有效对抗俄罗斯的T-50和中国的歼-20战机,这主要依赖于AN/APY-2雷达工作于UHF波段这一特性。由于采取了数字阵列技术和相控阵雷达技术,传统UHF波段雷达刷新率低、探测精度不高、杂波信号强等问题得到了解决,不是要考虑的技术影响因素,因此主要分析探讨UHF波段是否能反隐身的问题。

将一架飞机结构分为各种简单形状(如镜面、腔体、边缘)等,整体飞机RCS等于简单结构RCS的总和,而简单结构的RCS则可以用结构长度/雷达波波长(L/λ)等方法来估计。当L/λ小于1时,处于雷达反射的瑞利区,该区域内RCS与物体外形无关,但因能量太小,因此可忽略不计。而当L/λ大于1.5左右时,则RCS与目标的外形极其相关,当L/λ处于1~1.5时,出现谐振,RCS增大1000~2000倍,且与飞机外形无关。也就是说波长越长,外形设计导致的隐身效果越差。此外,考虑到吸波材料主要集中在L、S、X等波段,难以对较长波段起作用,因此较长的波段恰好能够起到一定的反隐身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上述理论应用到UHF波段时可知,该波段波长在分米尺寸,也就是0.1~1米之间,那么飞机上结构长度0.15~1.5米大小的部件无论结构如何,都会反射较大的电磁波。而对隐身飞机来说,机翼边缘、尾翼、进气道入口、发动机喷管都在这一尺寸,特别是当UHF波段雷达波长选择接近1米时,会大大提高探测隐身飞的能力,我国的歼-20和T-50的鸭翼、尾翼、侧面腹鳍和裸露的喷口都是巨大的UHF波段反射源。因此AN/APY-9雷达有一定的反隐身能力说法是符合科学逻辑的。

预警机机载雷达检测巡航导弹类目标一直是技术难题,巡航导弹RCS小、飞行高度低、往往淹没在地面和海面杂波中,对地基雷达来说,由于飞机高度低,很难在足够远的距离内发现该目标,而等到近距离发现往往已来不及组织抗击作战。而对预警机机载雷达来说,由于雷达直接照射地面,地杂波和海杂波影响比地基雷达厉害的多,且因为飞机是在飞行状态,会自动扩展杂波频宽,让巡航导弹更难检测。而了克服这一问题,AN/APY-2雷达提出了空时自适应算法(STAP),通过在空域和时域同时滤波,大大缓解了杂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TAP算法提出时间较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展了强杂波滤除的方法研究,当时提出了一种空域滤波方法,就是利用传感器之间的相位信息,对雷达接收机在各个不同空域方向接收的信号进行采样加权求和,对杂波信号方向赋予较小权值,对真实信号方向赋予较大权值,进而就能实现实现在空间上滤波。后来,观察到杂波信号和真实信号在时间域上也存在差别,将该方法运用到时间域上,就成为了空时自适应算法,但在该算法发明指出,由于计算量过大,机载计算机无法完成计算任务,因此直被束之高阁。

一直到相控阵雷达特别是数字阵列雷达技术成熟后,信号的采样处理速度、波束的自适应形成能力大大增加。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能力的配合下,空时自适应算法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科学家们一起在雷达理论上更是实现了突破,将空时自适应算法的复杂度降低了几百万倍,让该算法从此大放光芒。在该算法的理论引导下,E-2D实现了对低空巡航导弹类目标的探测和目标识别,我国受限于雷达材料技术的限制,研制进度与美国相比较为滞后,但理论研究并不落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空时自适应算法并非万能,其在电子干扰环境下的表现不佳,运算复杂度成几何倍数上升,导致对导弹类目标的识别、跟踪都出现较大误差延迟,目前在理论上还没解决该问题,工程解决更是遥遥无期。因此解放军在对付NIFC-CA这类系统时可考虑使用电子干扰手段配合巡航导弹突防,此外,该算法对地面、海面低速运动的目标也不能起到良好的预警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