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亡了之后,关于皇太子及崇祯子嗣的传言就一直没有停过。从顺治皇帝那时起,一直到乾隆年间,都不断有人打着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朱三太子了,这个名字后来都成为一种代号,一直延续下来。只要有造反的,不约而同的都打上了朱三太子的旗子。

那么,崇祯皇帝的子嗣问题,为什么历史上有如此多的版本呢

《明史 列传第八 诸王五》
太子慈烺,庄烈帝第一子。崇祯二年二月生,三年二月立为皇太子···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
怀隐王慈烜,庄烈帝第二子,殇。
定王慈炯,庄烈帝第三子···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
永王慈照,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
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遂薨
悼怀王,庄烈帝第六子,生二岁殇。第七子,生三岁殇。名俱无考

《明史 诸王五》这本里对崇祯的7个儿子都有提及,但第二个儿子朱慈烜、第五个儿子朱慈焕,第六个、第七个儿子都活的时间很短,很快就死了。

所以崇祯皇帝在亡国的时候,还要三个儿子。

分别是皇长子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照。这就是我们大众所认知的,崇祯皇帝最有名的三个儿子。对他们的叙述,这里的记载是“不知所终”。

《明史 列传第八 诸王五》未几,有王之明者,诈称庄烈帝太子,下之狱。又有妇童氏,自称由崧妃,亦下狱。于是中外哗然。明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举兵武昌,以救太子诛士英为名,顺流东下。阮大铖、黄得功等帅师御之。

然而不知所终,还是有迹象的。在这里南明朝廷弘光政权里,就出了一个太子。这个人自称是“王之明”,其实这个名字很值得玩味,因为倒过来就是“明之王”!

但是弘光皇帝朱由崧坚持说这个所谓的“王之明”是假太子,把他关进了大牢中。

那么这个“王之明”到底是不是假太子,《小腆纪年附考》中有相关记载。

《小腆纪年附考 卷第九》群臣环诘之,遂自供为王之明,故驸马都尉王昺侄孙,曾侍卫东宫···先是,杨维垣扬言于众,谓驸马王昺侄孙王之明貌类太子,故士英袭其言以入奏也···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王之明”其实并不是太子,而是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只是有人曾经说过,这个侄孙的样子,非常的相似太子。

说到这里似乎就出来结论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小腆纪年附考 卷第九》及审时,沾呼:王之明!不应。喝问:何不应?太子曰:何不呼明之王!沾喝上拶,太子号呼皇天上帝!

在审讯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个人非常的狂妄,气度非凡。这样的底气,不是随便可以装出来的。

《小腆纪年附考 卷第九》太子曰:何必改易姓名。李继周持皇伯谕帖召我,非我自来者。尔等不尝立皇考之朝乎?何蒙面至此!众官莫之敢决。王铎前曰:我一人当之。叱送还狱。

这位“太子”说的很清楚,自己是受人召来的,并非主动过来。而且请注意这里百官的态度,史料上用了四个字“莫之敢决”,这就很暧昧了。南京的朝廷是有相当一部人见过太子的,他们不敢决,是不敢决太子是真的,还是不敢决杀了这个冒充者?只有王铎态度明确,认定假太子。

同样的,在弘光朝廷内,朝臣大员中枢掌权者马士英也有看法

《小腆纪年附考 卷第九》士英疏言,疑处甚多:既为东宫,脱虎口,不明之官而走绍兴,一也;东宫凝重,此人机变百出,二也;公主见在周奎家,而云已死,三也;左懋第寓书言北都亦有伪太子事,是太子不死于贼,则死于清矣。讲官方拱乾在狱,可密谕辨之。假冒,则与臣民共弃之。其真也,则留养深宫;不可分封于外,以启奸人之心。

马士英说了三件事,大体概括为

  1. 如果是真太子,为什么脱离虎口后,第一时间去的绍兴;

  2. 以前的太子很严肃规矩,这个人有点太滑头;

  3. 周奎(崇祯老丈人)家中,公主说过太子已经死了,这里为什么又出来一个。

左懋第也补充说:太子就算没有死在李自成手里,也一定死在清朝人手里了。不过左懋第也玩了一把太极,并没有一口咬死太子是假的,而是让人继续甄别。

《明季南略》这本书中,对这件事也有详细的记载。

《明季南略 卷第六》又曰:你等不尝立皇考之朝乎!何一旦蒙面至此?众官窃窃,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决。最后,王铎前曰:千假万假,总是一假。是我一人承任,不必再在审!

这里注意看王之明的话,他说:你们不记得崇祯朝了吗?这话其实很重,意思是自己被陷害,原来的朝臣没有人站出来。百官的态度呢?窃窃,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决!又是一个“莫之敢决”!

只有王铎特别坚定的说:千假万假,总是一假。是我一人承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点言外之意是:千错万错,总归一错,不如我来这一错。

如果太子真是假的话,又怎么会出现错、对一说呢?

我们再来看弘光帝朱由崧的态度:王铎等面奏状,弘光流涕曰:朕未有子,东宫若真,即东宫矣!

这里很好玩,弘光帝说的是,如果这人是真太子,现在也封为太子,继承大统!关键是太子继承的是谁的大统?朱由崧的吗,显然不是。太子应该继承的是崇祯皇帝的大统,也就是说,如果这里真的是太子的话,朱由崧在法统上是必须立刻让位的!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弘光帝一伙,是坚决不希望这个太子是真的!

那么谁希望这个太子是真的呢?是反对弘光帝的人。众所周知,弘光帝即位的时候,其实在到底是立“朱由崧”为帝、还是立潞王“朱常淓”,朝廷上下是不一致的。史可法、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其实都是更希望立朱常淓为帝,但是事与愿违,因为动作上的迟缓,造成朱由崧的登基。

所以这一派的人,与弘光帝朱由崧有芥蒂。同时由于马士英、阮大铖的专权跋扈,他们更希望出来一个法统上更符合帝王标准的人来,巧合的是,王之明来了。所以不管这个人是真是假,作为朝廷中的另一派,都希望他是真的,或者把他当做真的。

最后,直到大明朝彻底灭亡,这位王之明太子的真实身份,依然是个迷。不过可惜的是,他是真也好,是假也好,最后的结局都是被清人活捉、被杀。也许那位真太子,早死在铁蹄刀下,但是这位同样被人寄以希望的“太子”,最终也难逃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