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反复无常,但是,当你到了这个典故的出处荆紫关时就会知道,这个词并非贬义。在历史上,荆紫关属于秦楚交界地带,早上从秦国出发,晚上就可以到楚国了,“朝秦暮楚”是形容两地距离之近。据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荆紫关早在战国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荆紫关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发源于商洛山的丹江穿荆紫关镇而过,注入汉水汇入长江,所以这里也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历史上与京杭大运河、秦蜀栈道并称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
荆紫关的名字由来
荆紫关的得名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04年,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取名叫“荆子口”。清朝初年,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盛开着紫色的荆花,当地人取名为“荆紫关”。“荆紫关”这个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咆哮的丹江与狭窄的古道在这里共同构筑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这个隘口,就是荆紫关的那个“关”了。
这里的人传说兵家如果占领了荆紫关就会“逢凶化吉”。楚汉战争时候,刘邦率部自汉水到达宛城后,过荆紫关率先到达咸阳,抢在项羽的前面夺取政权。明朝崇祯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在与官军激战后突出重围,也是在荆紫关休整训练,恢复元气,然后一鼓作气,占中原,取北京。
安史之乱后崛起的商业古镇
由军事而商贸,荆紫关的繁盛是从唐朝开始的,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阻断了淮河和汴河的漕运,都城长安的物资很大程度要靠丹江的河运。荆紫关作为丹江的中转之地,码头上每天都是船来船往,热闹非凡。
到了明代,荆紫关已是“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荆襄、山陕、沪杭巨商大贾越来越多,荆紫关的五里长街南北口音鼎沸,成为方圆百里最繁华的集镇。
清朝时期,这里的商人渐渐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二十四家商行,铸就了荆紫关鸡鸣三省的传奇,甚至有了“小上海”之称。
如今,这里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却是别具风情的小城,而明清一条街上那古色古香的庙宇、堂馆、民宅,以及大大小小上百家的老字号商铺等古建筑群,更衬得荆紫关镇别具一番风味。
豫鄂陕三省三种文化的交汇点
出古街道过丹江大桥西行就是“一脚踏三省”界碑,这里是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交界点周边有居民数十户。三省界碑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别刻着河南、湖北、陕西三省简称。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了一座三柱碑亭。碑亭所在的街道因白浪河而得名白浪街。
三省居民世居一条街,风俗习惯各有传承,白浪街也是三种文化的交汇点。从这里向北,是以古都洛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楚文化;向西,则是以古都西安为代表的秦晋文化。于是,走在街上,在不同方向可以听到收音机、电视机播放的河南豫剧、陕西秦腔、湖北汉剧;可以闻到陕西羊肉泡馍、河南胡辣汤、湖北三合汤的不同香味;也可以听到迥然不同的方言,说一句话就是三种不同的腔调。
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历史积淀,再加上这里的居民世代居住于此,他们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把这做古镇熏染得烟火气十足。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小镇依旧保留了古民居的风韵。每一个来这里的游客,都能在这里享受到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之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