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组意味深长的漫画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成长分为弗洛伊德的几个阶段:
弗洛伊德(Freud S.)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1.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1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口唇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如满足太多,使人失去向前发展的动机;满足太少也会使人畏惧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滞留现象是指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例如,人的发展滞留在口唇期,成年后仍会努力寻求口腔的满足,嚼口香糖、咬指甲、吸烟、喜欢狂吻、滥吃东西、嗜酒等。
与口唇期相应的人格特征是口唇性格,指人到成年之后仍表现出口唇期发展的特征。口唇性格的人是自恋的,主要对自己感兴趣,总是要求别人给予或是向别人索求,依赖别人满足他的需求,有时他也给予别人,但却是为了回报和得到赞赏。口唇性格的人在工作中追求安全,扮演被动、依赖的角色。他害怕失去,怕别人欺骗他,遇到挫折时易怒或想不开。
在口唇期较早阶段,过度满足进食要求或过度关照所致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依赖型人格。这类人非常容易轻信、被动,总是要求得到他人的关注。
在口唇期较后阶段,挫折所致的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攻击型人格。这种攻击性经常是以撕咬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这种人格倾向的成人,喜欢争论并刻薄地挖苦人,疑心很重,甚至喜欢盘剥他人。
Coldman-Eisler的研究为口唇期的满足与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研究中,根据断奶迟早不同将受试者分成二组:一组是早期断奶者(5个月内),称为不满足组;另一组较晚才断奶(5个月以上),称为满足组。比较二组受试者在人格测验的结果发现差异显著:不满足组在悲观、被动、退缩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满足组则在乐观、外向、社会性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
2.肛门期(anal stage):大约从1~3岁左右。此期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排便习惯的训练,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排便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此期儿童经历排除与保留等方面的冲突,一方面他想根据自己意愿排便,追求满足;另一方面他受到父母的控制,必须忍耐和等待。儿童可利用“排泄”或“不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许或表示反抗。儿童在肛门期欲望的满足和他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方式,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肛门性格的特征,包括吝啬、整洁、强迫和固执。希望抓住事物,拥有;希望事物都整洁有序,坚持己见;有较多的"应该",希望将自己的方式加在别的人和事上;内心冲突较多,主要在于抓住或放弃,反抗或顺从,谁控制谁的问题。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具有破坏性、残忍、龌龊。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这类人固执、吝啬、守规矩,但过于死板,有强迫性洁癖。
3.性器期(phallia stage):大约从3~5岁开始。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他们很好奇,为什么男孩有阴茎而女孩没有,他们不仅通过玩弄生殖器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儿童对性器官的兴趣越来越大,并开始在生理上受到异性家长的吸引。
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绪"( Oedipus complx),Oedip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王子,成人后杀了他父亲而娶了自己的母亲。他十分爱恋自己的母亲,对父亲则是又嫉妒、又恨又怕,因为父亲是他的对手,他怕父亲会阉割他的生殖器,产生所谓"阉割焦虑"。为了寻求解脱,男孩需要对父亲进行认同,即仿效父亲的行为,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想象自己与父亲分享了母亲的爱。当男孩努力使自己变为父亲的样子时,父子之间的对抗就会结束,之后,男孩会开始接受父亲的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良心。
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绪"(Electra complex,Electra 也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指使她的兄弟杀死了他们的母亲),女孩因自己没有阴茎而对母亲不满,将爱转向父亲。恋父行为同样是不现实的,解决的方法也是通过认同作用,认同母亲、仿效母亲的行为。女孩对母亲的认同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过程。
儿童这一阶段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对其将来性别特征的形成和对异性的态度及性生活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一阶段发展滞留或失败,可以导致将来的许多行为问题,如所谓的"性器官人格"。对于男性,他经常表现自己的男性气概和能力,粗鲁、自夸、竞争、追求成功;女性则表现为天真,表现自己的魅力、调情以吸引男性。
在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人格特征便已形成。因此,5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4.潜伏期(latancy stage):大约从5~12岁。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由此,儿童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并学习现实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潜伏期不是一个发展阶段,而是一段安静的时间,因为此时的心理性欲发展停止了或被中断了。弗洛伊德解释说,与人生前6年中的迅速发展相比,潜伏期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5.生殖期(genital stage):大约从12~20岁,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心理方面,儿童也逐渐从自私的、追求快乐的孩子,发展出利他的精神,从对父母依赖中解脱出来,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在青春期,迅速增加的性能量会激活此前各阶段中未能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期充满情绪混乱和各种困难的原因。
童年期发展的滞留和对人格的影响,将会在青春期和成人生活中体现出来,决定了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生殖期结束时,人完全形成了成熟的爱和成人的性生活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重视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这对于认识人格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事实上后来许多研究也证实早期经验对日后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些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女子,父亲为抚育者,行为举止粗鲁或刚果,缺乏女孩子的细心细腻,大大咧咧。父母再婚带来的影响:在结束一段婚姻的时候,当事人因为身心疲惫,总会以为自己再也不会结婚了,因为再不相信人也为了孩子。
当代社会,随着人们道德思想的开放,社会接纳度的提高,一对对婚姻的解体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所接的案例中,有不少就是婚姻走到近乎没路而来做咨询或课程的。合则聚,不合则散,对于成年男女来说,离婚的伤害现在已经不是致命的,只要活着只要愿意,都可以从头再来,夫妻的离异,顾虑更多的往往是无自保能力的孩子,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将承受什么伤害呢?
一、生存环境的挑战: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一对成年人负担家庭正常运作之外再养育一个孩子,是两个人的力量,一旦离婚,不论孩子跟谁,得到监护权的一方都将承受起更大的养育责任,包括经济上的。就算得到另一方足够的抚养费支援,但在抚育精力上仍然会减半,一个人要工作、要做家务或保持自己正常的各种社会功能,还有顾及一个孩子的衣食住行教,必然会比较吃力,就算有保姆,孩子得到的关爱也会被剥夺很多。也就是说孩子至少会减少关注和照顾、被爱被教的机会,甚至还会生活得比较艰苦(对于经济条件不够好的抚育者来说)。
二、有机会承担起父母之间的怨恨,影响个性形成:离异事件本身没有对错可言,也不难对孩子解释,就如同孩子和某个小朋友玩不来了,所以以后不一起玩了一样,这是一种不难理解的选择。问题在于,很多夫妻的离异是带着很多是非恩怨并非和平分手的,抚育的一方如果不具备智慧和胸怀、良好的素养,在日复一日与孩子最直接的养教过程中,一辛苦或怨怒便会对孩子控诉另一方的不是,比如当妈妈的成了单亲妈妈之后,日子过得仍然不幸,便会告诉孩子一切都是你父亲的错,你父亲是个负心汉或坏人等等。这是一种感情的争夺,觉得自己以后将一辈子辛苦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必须只爱自己一人,所以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而剥夺孩子爱另一方的权利。也或者是因为心里埋藏着太多怨气无从发泄,有意识无意识地对孩子控诉,报复另一方。这样做虽然能让单亲抚育者心理得到一时的平衡或报复的快感,但事实上,你就如同拿一把刀在挖孩子的心,这报复首先是直接落在你的孩子身上的。孩子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总是有父亲也有母亲,一旦他同情一方怨恨一方,他的个性也会变得孤僻扭曲甚至严重影响自己的婚姻观。所以,成熟的成年人,当你选择结束一段婚姻一段情感的时候,请要谨记避免这个行为,因为这个行为虽然让你得到一时的报复快感,但细数岁月,报复的一定首先是你自己(孩子个性不好,难道你将来能不操心?)和孩子本人(个性扭曲或偏激,影响个人发展),至于另一方,说实话,既然都不和你们一起生活了,就算你们怨恨TA,对TA影响又会有多大?你要记得大人的是非恩怨留给大人,孩子是无罪的,不应该让TA来承担你们的过错。
三、孩子在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中成长:一个正常的家庭,孩子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陪伴,还有很多双方的亲人看护成长,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为成人恩怨难以处理好而欠缺一方关系,造成个性比较冷漠。甚至有些人因为心中怨恨难放,不让孩子见不是抚育一方的爸爸或妈妈,让孩子从小只跟一人生活成长,但不论男女,个性里总有阴阳两种性质相抵的,只是男的阳刚之性强些,女的阴柔之气重些而已。孩子一旦从小只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就会容易只感染一方习性,以至个性不平衡。比如我认识一人,父母在他读小学时离异,他长年跟父母生活,母亲控制他少与父亲相处,成年后的他,非常缺乏阳刚之气,细心细腻而且八卦,和他母亲一样对数字非常敏感,买一件衣服或一斤水果也必须货比三家看哪一家便宜点,处事优柔寡断,这种个性引致他到35岁,才得以勉强成婚,其实他是个非常帅且高大的男人,高学历高收入。也见过一些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女子,父亲为抚育者,行为举止粗鲁或刚果,缺乏女孩子的细心细腻,大大咧咧。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只跟一方抚育者生活的孩子问题藏在骨子里,短时间不会显露,朝夕相处才会受影响。所以,离异者要记得,不论夫妻之间有多大恩怨,与孩子无关,孩子有父亲有母亲,不应该因为你们分开了这性质就受影响了,虽然不在一起生活,还是要让孩子与另一方及另一边的亲人来往,这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也要记得自己和身边亲人,不要挑拨离间孩子与另一边的关系,归根到底伤害的还是孩子本人,难道孩子有更多人疼和帮不好?
四、父母再婚带来的影响:在结束一段婚姻的时候,当事人因为身心疲惫,总会以为自己再也不会结婚了,因为再不相信人也为了孩子。但事实上,世事多变,成熟的人都会明白变化是生活的本能,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包括你是否会再结识一个人并步入婚姻。那么,如何平衡孩子与继父或继母之间的问题便成了一大难题;同时再婚之后你获得再生育的权利,当你和现在的伴侣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能否公平地对待之前的孩子又会成为问题,一旦处理、平衡不好,又会扭曲孩子的个性。在我看来,很难有谁能比自己双亲更爱自己的孩子了,毕竟是彼此身上掉下的肉,所以当你们为了婚姻里的不平衡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多想想那个你们共同的孩子吧,或许离婚不是唯一的出路;就算真离了,请更细致地顾及孩子吧!
五、社会压力对孩子的影响:择学、升学时没有完整的家长体系陪同,家长会长期一方出席,成长过程中各种喜怒哀乐没有双亲陪同,虽然社会已经比较宽容,单亲孩子不会再被严重排斥、欺负或同情,但如果说对孩子没有任何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孩子的心是敏感的,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难免会形成较自卑、自尊和敏感的个性,需要抚育者加倍的关爱。
当然,也并非说离婚有这么多弊端,一段婚姻再不堪也必须坚持。而是知道这些影响之后,在夫妻之间发生问题的时候,你能否以更积极更承担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只顾任性自我不顾大局后果?当你真是面对离婚结果的时候,不论作为监护人与否,你能否更多以利于孩子成长的角色去扮演你日后的角色?毕竟那是你们带来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小天使,请更多、更多地为TA考虑和付出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