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二旗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那就是把明明高薪的日子过得看似很穷。"一篇《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教你如何活得像月薪五千》的文章用一种“反高潮”的角度讲述了程序员群体的“普通”生活。

这可谓是另辟蹊径,大多数人只知道如何将月薪五千如何活得像月入一万甚至是更多,但没想到居然有人有钱不花。

它之所以引发热议,恐怕要归功于五万和五千,两者之间是十倍的差距,人们通常对月薪多少相当敏感,反倒是忽略了其背后要谈论的问题,那就是你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月薪五万,虽然远远算不上是富豪,但就上班族而言也是个相对不错的收入,是很多人艳羡的对象,那么他们应该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也许是身穿Armani、Dior、Chanel等各大奢侈品牌的衣服出入于各大高端的社交场合,每年去太平洋上某个小岛度假,平时出入皆是丽思·卡尔顿酒店。

或许在人们看来这才是正常的,像西二旗程序员那样穿着T恤卫衣吃黄焖鸡米饭骑小黄车上下班反倒是反常,以至于形成了猎奇的效果。

让人们感叹原来程序员是如此脱离低级趣味的一个群体,甚至有人评价道“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的乐趣不需要从他人的羡慕中获取,编程和工作带来的自我价值满足,就足够驱动着这群人一往无前。”

这当然是一种调侃,是对程序员群体的美化,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地看待程序员,却也反衬出他们对于生活方式的单一化。

其实,此类事情早被提及多次并被人们热议,扎克伯格打开衣柜清一色的灰色T恤,乔布斯长年身穿招牌黑色高领衫、牛仔裤和灰色运动鞋。

这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日常生活,对于一些人来说却是天方夜谭,因为他们打破了一个所谓的“常理”,那就是赚多少钱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网上,充斥着各种生活指南,教导人们应该穿什么品牌,吃什么食物,还夹杂着一些特定的娱乐项目,比如马拉松,仿佛已成为了中产阶级的标配。

好像这才算得上是有品质和高端,貌似人们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过上他们所赋予的有质感的生活。

而那些没有达到这个收入的人群,便使用各种方式让自己看上去很“精致”,比如看时尚杂志,而那不过就是月薪8000的编辑,教月薪3000的读者,怎么过月薪30000的日子。

不知不觉间人们便将这种生活方式视为理所应当,而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或许有些乏味,它在无形中将金钱的范畴给窄化和趋同化。为什么要赚钱,因为要过更好的生活。

但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的感受势必是不一样的,而非一套刻板的“规则”,你眼中设计精良的服装,在他人眼中不过是平淡无奇。

这也是为何“中产阶级”在舆论场中已经渐渐变成一个贬义词,它意味着虚荣和华而不实,他们看上去精致无比,而实际不过是一个个不自由的傀儡,被各种看似美好的生活愿景所裹挟。

就像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为了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出风头,借了一条假项链,项链丢失了,她为了赔偿这条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赔上了自己本来衣食无忧的生活。

他们以为那条项链所代表的就是精致的生活,然而现实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有钱人竟然不这么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之前嘲笑程序员没有生活品质,就是因其生活随意,不懂得吃穿,主要集中在外在上。但是,是否意味着每个人必须如此注重吃穿潮流?也许并不是。

一个真正自由和有生活品质的人是选择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面花钱,而非为了让自己显得很“潮流”,比如他们可以每天吃黄焖鸡米饭,却可以花几万买个相机镜头,你觉得他们不会消费,也许他们只是没有将金钱花费到表面的事物上。

选择如何花钱是个人的自由,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荒谬的是这却成为了一门教程,还需要别人教你如何去花钱。

按理来说,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天性选择购买或者投资自己喜欢的事物,而非将之量化,营造出一种“成功人士”应该过的生活,推销给所有人。

这实际是逻辑颠倒的,这些人之所以成功,是因其在某个领域的专业水平,而非TA的衣服和汽车品牌,所以你即便选择了和他们一样的品牌,也依旧无法缩短和他们的差距。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提LV的包和吃带有牛油果的西餐大多也不过只是为了满足社交需求,对于一个有着更高需求的人,这些显然已经无法满足TA,购买的第一驱动力是为了取悦自己而非他人,更何况有些爱好是成本极低的,例如读书。

这或许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赚钱的意义真的在于购买吗?又或者说,享受生活就等同于吃喝玩乐吗?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这显然是划等号的,甚至成为了他们努力工作的驱动力,加之媒体上遍布着各种“要舍得花钱,要对自己好一点”之类的观念,更让人们深信不疑这便是“商品社会”。

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完全是个人选择,但是将之放入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或许并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对财富的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倒不如说 ,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

人类对财富的追求以及商品社会的推动者们恰好是一群清教徒,他们努力工作却过着节俭的生活,促使他们工作的动力是某种更高层面的事物,韦伯将之归因为新教,在东方也许就是仁义之类的道德信条。

很多人会将精神和金钱给割裂开来,好像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却没有意识到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两者也可以是合流的,反而仅仅将金钱等同于物质享受未免太过于简单。

无论如何,这说明只赚钱不消费并非是不可理喻的,金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交换工具,而终极目的是为了过上“好”的生活。财富自由是现在很热门的一个概念,人们以为只要赚了更多的钱,就能过上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这背后包含着一个更高的门槛,那就是你对自由的理解,自由不是放纵欲望,而是理性地选择自己所追寻的,否则,即便你月薪五万,依旧是不自由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困惑在于赚不到更多的钱,也同样在于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从而迷失在商家和媒体所营造的幻想之中。

今日人们开始讨论西二旗的程序员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看做是一种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太过于单调和趋同,以致于稍有不同便会引起关注。从表面看这只是一个收入问题,但这更像是一个对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

或许就如陈嘉映在《何为良好生活》中所言:“快乐、幸福、良好生活,这三者相互联系,但不尽相同。良好生活或亚里士多德所说的eudaimonia则更多与品格、灵性、有所作为相连。”

题图:沫沫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微信公众号:新生大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