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假新闻,专家们已下过无数定义,然而被读者视为假新闻的内容究竟是哪些?路透新闻研究所发布了一份从受众角度研究假新闻的报告,希望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为业界防治假新闻提供参考。

出品| 外言社

翻译| kewell 编辑| 王茸

近日,路透新闻研究所推出了一份报告《那些你不相信的新闻:受众视角的假新闻研究》,探究了受众对于假新闻的定义以及他们对假新闻的态度与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选取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和芬兰的8个焦点小组进行访谈,再加上对网络新闻用户的数据,本次调研有以下主要发现:

  • 人们对于假新闻和新闻的区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个可信程度的问题。

  • 公众眼中的假新闻不仅包括错误信息,还包括质量低下的报道、政治宣传、带有误导性的广告宣传和赞助内容。

  • 人们认为发布者、平台、大型科技公司、政客、广告商都应为假新闻的泛滥负责。

  • 假新闻生存的大背景是公众对于公共社会机构的信任度普遍降低。

  • 人们认为值得信任的新闻源是很少的,大部分人把独立新闻媒体当作可靠信源,更愿意接受被验证过的信息,但他们对于具体哪些新闻源值得信任分歧很大。

一、传媒业正在经历两个结构性变动

在我们讨论当下的假新闻问题时,首先要关注传媒业的两个结构性变动趋势。

一是新闻媒体正在遭遇广泛的信任危机。连芬兰这样新闻信任度高的国家,都有很多人怀疑他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的准确性。在美国,公众对于新闻的信任度下滑也很明显,并且早在数字媒体兴起之前就开始了。导致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新闻媚俗化和政治两极化的趋势;再加上意见不合的各方难以找到共同基础,新闻媒体也招致了政界越来越多的攻击。

第二个结构性变动是媒体环境的变化。广播和纸媒的统治力进一步被削弱,媒体变得更加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内容发布者已经不再发挥那么重要的作用,分发平台的影响日渐扩大。大型科技公司靠自己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和信息应用不断改变着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布任何信息都变得更加容易,当然就包括了假消息。

二、受众眼中的假新闻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真新闻与假新闻的界限并不绝对,而是非常模糊的,下图为调查对象对真假新闻范畴给出的界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1:受众对于假新闻的认知)

上图中最右的圆圈为狭义上的假新闻,即:不能算作是新闻,通常是出于营利的目的捏造或出于政治目的编造、哄骗。

而受众对假新闻范畴的解读则更加广泛,通常还包括质量低下的新闻(肤浅、夸张、不准确);政治宣传(充满党派倾向、明显的公关文或洗白内容);某些形式的广告。

1.人们认为真假新闻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区分。学者对于假新闻的传统定义是,为了盈利或政治宣传目的而伪装成真新闻的虚假信息。但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假新闻的定义更宽泛,他们认为区别真假新闻的只是“假的程度大小”,比如以下几位来自伦敦的受访者:

问:假新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受访者1:编造的新闻。
问:你是否相信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内容?
受访者2:这是有个波动范围的,不是吗?
受访者3:假新闻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吧?

其他国家的受访者也提到了“波动范围”的概念。在芬兰有一位受访者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没有事实依据的新闻,带有主观色彩和偏见的内容”,但他又说:“但真的能有媒体能做到完全客观吗?我觉得真假就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而已。”

经过总结,研究发现受访者对假新闻的定义其实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与真实新闻相反的内容,不揭示真相而是混淆视听;二则是新闻虽然真实,但与个人价值观、立场不相符的内容。

来自纽约的一位女性受访者给出了最简单的定义:假新闻就是虚假的信息。但大部分受访者同时也表示,作为个体的人是很难判断信息的真实性的,只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分辨其实是很主观的行为。另一位纽约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对她来说假新闻就是“我不相信的新闻”,当媒体的报道不一样时,她会以主观情感做判断。

一位伦敦的受访者强调称“我们需要核查事实。”在访谈中,人们经常会提到他们信赖的新闻源,和社交网络上他们信赖的关注对象,这是他们核查事实的重要渠道。他们表示,会信任朋友家人和自己的搜索结果。

2.质量低下的新闻、政治宣传和某些广告是人们认为的假新闻的主要形式。在讨论假新闻的范畴时,很少有人仅把虚假信息看作假新闻。

受访者最常把假新闻与夸大型报道联系起来,特别是涉及到明星的内容。一位美国受访者表示:“很多明星都有的假新闻,比如说詹妮弗安妮斯顿有了新老公之类的……在网上一搜你可能会发现有20多个不同的网站都在报道,这无疑助长了假新闻的传播” 。

一位西班牙受访者表示:“不管是健康新闻还是体育新闻,其中大部分都是假的,我觉得这跟特定新闻领域的整体环境有关”。

政治宣传和那些政客间的谎言有关。特朗普是经常被受访者提及的例子,“特朗普说他的就职仪式有多少多少人参加,但照片是不会撒谎的。他还说自己得到了最多选票,结果被记者驳斥”。人们还认为,有党派偏见的新闻与记者的叙事方式有关。

很多参与者也表示,可能造成误导的广告也算假新闻,包括弹窗广告、一些形式的赞助内容和一些 “互联网推荐内容”的链接。

受访者1:好多弹窗广告的内容假得不可理喻,很多新闻网站就靠广告赚钱。
受访者2:比如在下滚页面的时候,看到“看看这12位童星长大后的样子”这种链接,而内容实际是一些很荒谬的、拼凑的图片。

一些受访者在访谈中还提到了“讽刺作品”并认为它们并非假新闻。“假新闻和讽刺作品是不一样的,讽刺新闻虽然是假的,但非常有趣有深意。”

3.人们认为发布者、平台、政客都应为假新闻泛滥负起责任

对于媒体在假新闻传播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人们的意见各不相同。他们对于八卦小报、党派媒体(尤其是不符合自己立场的媒体)印象都很差;但很多人也指出,他们在需要可靠信息时,还是会找一些固定的媒体来获取。一位伦敦受访者表示:“《泰晤士报》有付费墙,他们之所以收费,也是因为核查事实的成本太高了,所以这里没有假新闻。外面的那些太多假的了” 。另一位受访者补充说: “社交媒体没办法审查,人们随便在上面发什么都可以,但如果是媒体,起码应该做到准确” 。

个人阅历、政治立场和生活环境都会影响人们对信任媒体的选择。美国受访者反复重申CNN和《纽约时报》是值得信赖的媒体;英国受访者则选择BBC;西班牙受访者首选《El Pais》;芬兰则选《Helsingin Sanomat》。但是大家对于什么是值得信任的媒体并没有统一共识,比如一些美国受访者认为福克斯新闻(右派)就比《纽约时报》(左派)公正。

虽然很少有人直接责怪平台一方,但他们表示假新闻的传播与平台的产品和服务脱不开关系,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一位伦敦的受访者表示:“我觉得在Facebook上越来越多的人在分享新闻,但似乎假新闻也越来越多” 。一位纽约受访者提到:“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我发现很多人都在讲一些难以置信的事,你想去查证,就会发现到处都是那些假新闻”。

4.人们认为假新闻这个词一定程度上被政治化了。大部分受访者,特别是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人,都清楚假新闻所受到的关注。而公众讨论更是把关注度提升,包括媒体对于假新闻现象的报道,以及知名政客利用假新闻来攻击媒体的事例。许多受访者表示,假新闻是政治游戏中的一种手段——政客用假新闻来攻击媒体,制造公众不满,再从中寻找机会。

三、公众对社会机构的信任度普遍降低

访谈结果和网络调查数据都显示,假新闻问题引人关注的大背景是公众对于公共社会机构的信任度普遍降低。因此无论是批评平台、企业、内容发布者还是撒谎的政客,都能够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2: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 vs 对“自己选择的新闻”的信任度)

比如在调查的四个国家中,美国和英国只有不到一半的网络用户认为日常新闻是值得相信的。西班牙和芬兰的用户信任度稍高,但依然十分有限。不过人们对自己选择阅读的新闻的信任度明显更高。

人们并不会像学者担心的那样,毫无批判性地接纳所有来自社交平台的信息,但假新闻确实给公众的信任度造成极大损害。“我觉得(社交网络)改变了很多,曾经我很依赖新闻媒体,觉得那都是真实的,但现在…”。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像是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人们如果对于其中一个的信任度较差,另一个也不会好到哪去。总体来说,人们对当下信息的态度可以用“广义的怀疑主义”来概括。

四、结语

大部分人对于假新闻和其他形式的新闻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区分标准,对于什么是好新闻公众的标准也都很主观,但对欺骗性内容的厌恶是一致的。

公众眼中的假新闻不仅包括错误信息,还包括质量低下的报道、政治宣传、带有误导性的广告宣传和赞助内容。

有些人建议不要再用“假新闻”这个说法,因为狭义的内涵已不够概括现实中的种种情况,这种自下而上的观点经常被学术界和传媒界忽视。因此,记者、媒体、平台和科技公司必须要从广义上理解假新闻,承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才能重塑公众的信任。

本文参考自: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our-research/news-you-dont-believe-audience-perspectives-fak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