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繁重的今天

热衷于“丧文化”的年轻人

会以一种苦中作乐的态度

这样看待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工作常常使人感觉疲乏

然而,通过刻苦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在平凡岗位上收获的认同感

却始终给我们的生活注入着巨大的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昌平,在我们身边

有着无数来自各行各业

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耕耘的人

他们的故事影响着身边人

而小圈想做的

是把这些激励和感动传递给更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今明两天

我们将为你介绍

20个“身边好人”

他们是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砥砺奋进——

昌平区公民道德建设先进人物

他们都是普通人

却上演了不平凡的故事

01

经商,讲的就是一个“诚”字 北京宏力茶庄总经理李华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华萍,女,汉族,196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北京宏力茶庄总经理。1996年,李华萍离开福建浦城老家,与丈夫、弟弟一起来到昌平创业。宏力茶庄第一家店开在沙河镇,只有一间10几平米的小门脸儿房。做茶叶生意21年来,李华萍历尽千辛万苦,依靠“诚信经商,礼貌待客,优质服务”这三件法宝,使宏力茶庄发展成了如今的昌平总店、沙河老店、阳坊分店。在北京闯出了品牌,被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无假货示范点”并受到表彰。全国获此殊荣的企业北京市只有两家,宏力茶庄是其中之一。

李华萍经商,讲的就是一个“诚”字,从来没有欺诈顾客的行为。她进的茶叶,大部分是从福建浦城进来的春茶。她承包了茶厂,是真正意义上的厂家直销。宏力茶庄的茶叶,都是精选的春茶。如果缺货没有及时运来,她宁愿让春茶断档,也不会卖给顾客劣质的茶叶。对顾客,童叟无欺,以诚相待。大爷大妈来买茶,她开口闭口老人家;腿脚不利落和行动不便的她扶上搀下,像亲闺女一样;就是小孩子来买,也不会差一分一毫。

沈阳籍的一位军人戈戍恒,自幼喜欢喝茶,自从买了宏力茶庄的茶叶后,他就再也不到别处去买茶叶了,每月都到宏力茶庄来买李华萍的茶叶。他转业回原籍,曾到宏力茶庄买了十多斤茶叶带回老家,但没过多久又邮来了几百元钱,非要叫李华萍给他买几斤邮去。李华萍给戈戍恒邮了十年茶叶。现在他不但自己喝,连亲戚、朋友、同事也喝宏力茶庄的茶叶。每次邮时,邮费、包装、礼盒都是李华萍出,使戈戍恒深受感动。

21年来,生产成本、职工工资、运输费用和熏花支出等都增加了一倍以上,但宏力茶庄的茶叶坚持薄利多销,一直没涨价。她说:“宏力茶庄是靠诚信起家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这个根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昌平这块土地收留了我,是昌平的人民接纳了我,没有昌平各级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和厚爱,就没有宏力和我的今天。我是抱着感恩的思想经营茶叶的,任何时候都要保证质量,保证信誉,保证货真价实,缺斤短两、坑蒙顾客的事儿我一辈子也不会干。”

由于她的诚信和热心,在昌平赢得了很多回头客。这些回头客就是她最大的资源和活广告。这些年来,很多人看宏力茶庄生意好,都想在别处开分店,但她始终没有答应。一是出于对顾客的负责,二是出于对宏力的厚爱。

就连外国朋友也特地从市里赶到昌平买茶,还一个劲地说,“中国茶就是棒!就爱喝宏力茶庄的茶!带上就走,还得赶飞机呢!”这些匆忙的外国朋友也是宏力茶庄的老主顾了。他们是乌克兰的瓦洛佳和萨沙,每次来中国都要带宏力茶庄的茶回国,有中国人去他们国家,也都让带上中国宏力茶。信任,就是这么简单。

因茶结缘,李华萍认识了沙河小寨村的窦宇宏老先生。窦老先生80多岁的时候,还经常骑着自行车来昌平看李华萍,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每一次,李华萍都把他自行车放入汽车后备箱送他回去,然后说您千万别骑自行车来了,我会抽空去看您的,您要想来打车来我报销车费,但老人家还是老骑着自行车来,李华萍也就一次次地送他回去。今年重阳节,李华萍又去看望这个结交了21年的老朋友、老茶客——已然是96岁的窦老先生,送去他爱喝的茶叶,还有一份问候,一份惦念,和老人一起看照片、唠家常,分享老人的快乐。

李华萍不仅靠诚信经营好宏力茶庄,还积极回报社会。还是在沙河经营茶叶生意时,每到重阳节,她都带着自己的员工到沙河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们,送去茶叶、新鲜的水果等,陪老人们聊天,像对待自家老人一样送去关爱。这一坚持就20年。她还与在昌平经商的其他企业家,共同成立了爱心团队——善道爱心志愿服务队。这支爱心团队,在每年的3·15、儿童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期间,都会走上街头,走进敬老院,进行爱心服务。位于流村的福利院,不仅有老人,也有残障儿童,也牵挂着李华萍的心。今年儿童节前夕,她又与她的志愿服务队带着各种书籍、慰问品去看望那里的孩子们,陪孩子做游戏,像个大姐姐。李华萍先后资助过四川绵阳、昌平的贫困学生共4人。被资助的孩子曾说,“长大后,也要成为阿姨这样的人。”

李华萍先后被评为首都来京建设者文明之星,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北京市政府优秀经营者,首都十大道德模范,首都“身边雷锋”标兵,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获得者。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让李华萍倍受鼓舞。日前,听了党的十九大代表彭燕同志关于十九大精神的宣讲以后,李华萍说,“彭燕同志的宣讲不但深刻,也为我们还原了十九大期间会场内的盛况,让我对十九大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体会。十九大的报告也为我们的国家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今后我在认真发展企业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回馈社会。同时我更要发挥劳模的引领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2

平凡中的不平凡 昌平区公共文明引导员大队队长李建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建静,女,汉族,1960年10月出生,现任昌平区公共文明引导员大队队长。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首都“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市级“热心维护首都交通安全好市民”;2012年,荣获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星级文明引导员”称号,2013年,被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称号。

十九大开幕当天,李建静通过电视直播认真收看了开幕会盛况。习近平总书记站了3个半小时,期间没有停顿,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报告,给了她深刻的印象。李建静说:“习总书记以身作则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国人民跟着这么好的领导,没有理由不好好干!作为文明引导员,虽然是在小站台,但立足岗位,践行文明引导工作誓词,做好精神文明宣传工作,就是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

2008年5月,单位破产下岗后的李建静经过严格的竞聘程序成为城北街道第一批公共文明引导员,当时她被分在昌平西环南路站台。该站台车多人杂,还有几十台非法运营车辆及载客三轮车。上班第一天,李建静就遭遇了小商小贩、黑车司机、三轮车夫和不文明乘客的讥讽嘲弄、破口大骂甚至是人身威胁。为了不激化矛盾,她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劝说开导。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嗓音几乎哑掉。但第二天,她又面带微笑出现在站台。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李建静深感做好一名文明引导员,不但要有一流的服务意识,更要有超强的服务本领。为了记住全市的各条公交路线,她找来《北京人手册》,没事时就看就背,把主要线路都记在小本子上,以方便为每个求助的乘客解答疑问。有一次,为了帮助一位坐错919路方向的外地小姑娘,李建静追着跑了很长一段距离用旗语拦下该公交车,让那位小姑娘下车后又帮助她坐上正确方向的车辆。有的乘客脾气急躁,要等的车不来就在站台下胡乱叫骂。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李建静就热情地上前跟他们解释原因,劝说他们耐心等待。对等车的老人、孩子,她总是先问他们要去哪里,坐什么车,然后找地方让他们坐下,来了车不但帮他们递东西,还让他们先上,获得乘客们的一致赞扬。因工作出色,不久李建静就被提拔为城北中队的队长,负责管理和巡视昌平城区的公共文明引导工作。

2008年8月8日晚,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不到两个小时的时候,李建静在昌平东关站发现了一个无人认领的红皮箱。她立马警惕起来,一面让引导员四处寻找失主,一面向上级做汇报。按照领导指示,李建静拨打了110报警电话。民警闻讯开车赶到现场,疏散人群,排除隐患,及时消除了一起影响社会安定的事件。奥运会举办期间,李建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奔走在各个站台巡查,纠违章,整风纪,疏导人流车辆,检查站台卫生,消除安全隐患。当时,昌平区有奥运会铁人三项、公路自行车等赛事,来往的外国人较多。李建静就认真学习英语,热心帮助遇到麻烦的外国友人。她不但对工作极为负责,还是乐于助人的爱心使者。2009年冬天,李建静在沙河站台巡查时捡到了一部手机,当场甄别冒充认领者后把手机交到了派出所。2010年3月,一名引导员拾到一张身份证,李建静担心失主着急就按照身份证上面的地址打车到失主家里。后来,该失主的母亲受其影响,将自己捡拾的手机也交还了出去。

不断从工作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李建静逐渐成长为解决公共文明引导问题的行家里手。站台有了什么问题都愿找她帮忙,遇到什么棘手的难题都让她出面解决。2012年,城铁昌平线开通,新上岗了91名引导员。他们全部是沙河地区的失地农民,尽管经过前期培训,也未能完全胜任工作。李建静被领导点将要求短时间内把他们培训合格。接到任务后,她从文明用语到组织乘客排队候车,从站位、站姿、手势到规章制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进行示范,一条规定一条规定地进行宣讲,还把地铁文明用语归纳为13条打印出来,发给这批新任引导员,让他们当众演习、大声背诵。经过严格训练,全部学员顺利结业。

工作近10年来,李建静兢兢业业,每天5点多钟出门、6点30分之前到岗,认真巡查,指导纠正队员们的旗语、站姿等问题,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尊敬,成为他们心中的“老大姐”“贴心人”。一次,她只身骑车淋着雨走在公路上巡查站台。别人问她为什么不打伞?她说:“所有的文明引导员都在大雨中引导乘客、指挥交通。我是他们中的一员,为什么要打伞呢?要想让大伙尊你、敬你、服你,首先你就要以身作则,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打铁必须自身硬’。”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3

十八年的坚守,让阅读成为习惯 昌平区圣学图书馆馆长徐继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继新,自1999年起,自筹资金收购书籍、建阅览室,创办民办公益图书馆。为了实现“让农民和农民的孩子有书看,有好书看”的梦想,从自费租下的村边废弃污水沟边空地,填平水沟,盖石棉瓦房,建成最初面积仅有40平方、藏书不足500册的“大辛峰村图书室”,到至今已有馆藏图书15万册、文献25万件的纯公益公共图书馆——昌平区圣学图书馆,徐继新已经足足坚持和努力近18个年头。18年来,为了图书馆更专业化管理,他学了四年的图书馆学,馆内藏书均按《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分类上架;为了更好的服务读者,他放弃了所有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图书馆的事务中。至今,已免费接待读者超过20万人次,年平均接待读者达16240人次,年接待咨询达11720人次。徐继新还利用图书、场地和志愿者资源,广泛开展读书会、手工会、书画会等活动,满足了周围各类群众的文化需求。

为给读者和馆藏文献提供更好的环境,2014年初,徐继新以年租金五万元的价格租下了村里的一座二层小楼作为图书馆新址,经过一番精心规划整治,广受读者好评。

此后,作为民间图书馆代表,徐继新参加了第六届信息技术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论文演讲;在徐继新的坚持努力下,圣学图书馆共获得国家、市、区级奖项三十多项;昌平区市民素质教育基地、昌平区法制文化广场、昌平区法制宣传教育基地等先后在圣学图书馆挂牌成立。2016年9月,圣学图书馆正式成为昌平区图书馆分馆,并破格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单位,这也是民间图书馆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单位的首例。

近年来,圣学图书馆得到很多爱心人士及企事业单位的帮助,馆内的新书大多都来自捐赠。社会各界的关注给圣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继新由此提出“把书用活,让书流动起来”的口号,并积极筹划起了流动图书馆,让圣学更好地回报社会。

在问及下一步的计划时,徐继新说:“阅读是一种习惯,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只有小时候就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自觉的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好读书,读好书!国民的阅读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下一步,我的梦想是,在原有的6家流动图书馆的基础之上,努力做大到100家。让更多渴望读书、热爱知识的人受益。也真心希望更多的人把手边闲置的好书拿出来分享,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书保护好、利用好!”

18年来,徐继新的图书馆坚持纯公益,没收过读者一分钱,徐继新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2013年荣获“首都市民学习之星”;2014年第四届北京阅读季上获得“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称号”;2015年北京市孝星命名活动中,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孝星;2016年荣获“北京好人”称号、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2016年第四届“中国梦 义工情”寻找北京最美慈善义工大型文化系列活动中,荣获“最美慈善义工榜样个人提名奖”;2017年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荣誉称号、昌平区“寻找最美家庭”热心公益模范。

在问及现在的感受时,徐继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一共提到了57个‘心’字让我感触最深。首先是习总书记对“不忘初心”的论述,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或许对于我来说,是个大设计、大命题,但是不忘初心,让更多像我一样出身的农村人有书读、有好书读,正是这些年来支持我在各种现实困难中咬牙坚持、继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总书记的讲话,深深地激起了我的共鸣,‘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他的一席话让我感动且鼓舞。近些年来,不断有人问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我以为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正是我想告诉他们的答案,实话实说,他们说的‘坚持’,在我看来其实是‘死撑’,然而我之所以再难也要死撑下去,就是因为这一颗‘心’还在跳。这座图书馆于我而言既是初心,也是关心;是衷心,也是责任心。我有信心,在不远的未来,会有更多的热心人加入到我这样的公益者队伍里,齐心协力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支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4

一个离休老党员的中国梦 昌平区离休干部闫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颖,女,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7月出生,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从昌平城区镇党委副书记岗位上离休。离休30多年来,她牢记宗旨、战胜病魔、坚持工作,继续奉献,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 首都精神文明标兵”“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授予“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先进老干部”。

十九大召开期间,闫颖通过收看开幕会盛况、参加老干部座谈会、社区离退休党支部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她说:“十九大的召开让全国上下都十分振奋。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强带领下,全面从严治党,‘打老虎、拍苍蝇’,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非常不容易。近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接下来,我们要组织支部离退休党员定期开展座谈会,继续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努力把十九大精神宣传贯彻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群众身上。”

闫颖出生在辽宁省岫岩县一个贫困家庭,自从她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得新生那一天起,她就打定主意:党指挥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从战士到基层干部,从丹东到新疆,不论在什么岗位,她都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离休后,她仍然保持学习劲头,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北京新闻》等节目,翻阅《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老干部》等报刊,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她把学习到的东西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化理解,讲给身边的人听,传播党的声音。

1986年离休后,闫颖不顾病体主动请缨担任水库前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17年。一开始,居委会没有任何办公经费,她就自己掏腰包,开展活动她就一一登门拜访辖区企业。后来,社区内一家部队要拆旧房,她闻讯就找到部队领导协调。协商成功后,闫颖带领社区干部、群众一起拆、一起运,手都磨破了,捡了3万5千多块旧砖头等建筑材料。用这些旧材料,她又带领大家盖起了四间房屋,开办小卖部、理发店等服务业,既满足了社区群众的生活需要,又解决了社区办公经费问题。针对社区“两劳”释放人员较多的现实状况,闫颖把如何让他们过上新生活作为大事来抓,组织有威望的老同志成立帮扶小组,通过登门访问、主动接近、解决工作等方式,帮助他们步入正轨生活。2004年,社区选拔年轻干部,她主动从居委会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并没就此产生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先后走上党风巡视员、行风监督员等岗位,并发挥人熟、事熟的优势,积极参与邻里纠纷调解、社区矛盾化解等工作,仍旧为全区发展、社区和谐贡献力量。

闫颖先后两次罹患癌症,仍积极参加老干部局举办的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坚持通过打门球等方式锻炼身体。昌平区老干部局在城北街道二街社区组建老党员先锋队,她主动担任队长。端午节,她带领老党员先锋队带着粽子、水果去敬老院慰问;重阳节,她组织人员与二街社区开展联谊活动。同时,她经常进学校、进社区给小学生、青少年宣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和治安巡逻活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她根据亲身经历和体会,为社区群众排演了《十八大光彩耀中华》等文艺节目,给全区老干部和社区党员做《牢记屈辱史,共筑中国梦》的报告,积极宣讲十八大精神。

作为一名党教育培养多年的老党员,闫颖认为为党工作没有职务高低之分,没有在职离退之分,没有年龄大小之分。十九大召开前后,她为了做好社区稳定工作,每天坚持值班,心脏病发作住院期间打完点滴之后就赶到工作岗位,先后动笔写了3篇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心得体会文章,并用一首诗表达了自己依然奋斗不止的精神:

耄耋老人逢盛世,活到百岁不稀奇。

圆梦路上谱新曲,不用扬鞭自奋蹄!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5

身体力行铸就生命的宽度 昌平区检察院检察官彭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8月10日,一部反映北京市基层检察工作的主旋律电影——《钢铁玫瑰》在全国公映。电影中,女检察官庞铁燕公正执法,不因朋友嘱托而徇私;廉洁自律,从不收取当事人的任何回报;敬业奉献,身患重病仍心系案件……同事和熟悉她的群众都叫她“铁燕子”。这位群众口中的“铁燕子”的原型就是党的十八、十九大代表、昌平区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主任彭燕。

1974年6月,彭燕在云南昆明出生,她的言谈中,带着彝族人骨子里的直爽与坚定。“我就是想多做几件让老百姓称道、家人欣慰的事。”1997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在区检察院公诉一线工作,办理、审查各类刑事案件,这一办就是20年。1800余件刑事案件,3000余名涉案人,累计加班1800多个小时,“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个人一等功”等30余项荣誉……她经办的案件,无一错案;她所付出的努力,被众人认可。

“每一起案件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每一起案件都要办成如山的铁案。”十三陵天堂别墅非法经营案是彭燕承办的众多疑难、复杂的案件之一,该案涉及1个单位、9名自然人犯罪,牵涉全市各城区被害人2000余人,证据时间跨度8年,账册等证据达400余册,预审卷宗80余册,塞满近两米高的卷柜……面对如此复杂的案件、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彭燕没有退缩,每天踏着朝阳赶到单位对账册进行审查、摘录、核对,已到深夜才走出单位大门。连日的加班,仅用一个半月就完成了对73本卷宗、百余本票据账册的审查,对9名犯罪嫌疑人的提讯,对长达26万字阅卷笔录的梳理、分析工作。

在办案过程中,她却罹患甲状腺癌,“这是上天特意为我的人生安排的一场苦宴,我能够回到公诉岗位上,别担心,你们先跟我讲讲天堂别墅案的进展。”接替她工作的同事一到医院,她便开始询问案件的进展,听到该案被成功提起公诉,9名被告人分别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刑罚的消息,她一直以来的牵挂才终于放下。

面对病魔的挑战,她积极乐观;面对未完的工作,她殚精竭虑;面对群众的诉求,她有求必应。为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的发挥检察机关职能,区检察院专门开通了“检察官彭燕热线”,为群众解疑答惑;并设立了“彭燕邮箱”,接收群众的诉求;还组建了一支由彭燕所在处室及宣传部门人员共同组成的“彭燕热线”工作团队,用彭燕的亲身经历及专业知识为群众提供帮助。

“彭检察官,小雨被录取了,她上大学了!”接到这个电话,彭燕很高兴。当时在读高三的小雨为凑钱交饭费,与同学小张一起盗窃了室友价值人民币4700元的iphone5手机一部,后被民警查获,学校也因小雨涉嫌盗窃罪而将其劝退,随后,案件移送检察院。

彭燕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小雨平时表现良好,且即将参加高考,一旦起诉到法院被判处刑罚,不仅会留下前科,更将错过高考的机会。通过与小雨的多次交谈,彭燕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减轻思想负担,并积极与其他学校联系,让其安心完成学业。随后,彭燕根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特别程序,通过对小雨年龄、犯罪性质和情节、犯罪后的悔过表现等情形的研究,与公安机关、被害者积极协调,最终依法对小雨作出了区检察院首例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在接到决定书的那一刻,小雨激动的流下了眼泪。附条件不起诉有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考察期,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没有其他犯罪情形,考验期满,检察院将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在小雨的考察期内,彭燕多次回访,与小雨的家长、老师互动交流,对其共同教育引导,最终,小雨顺利通过考察期,被北京某大学录取。“电话那头,小雨的爸爸很激动,声音有些哽咽,我其实只是做了本职工作,能够挽救这些失足的未成年人,我很欣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落实到未成年人案件的办理中,它要求我们挽救每一个可以挽救的孩子,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他们的未来。”作为检察系统中唯一一名连任两届的基层检察官代表,自十九大会议结束,彭燕便一直忙碌于精神的传达当中。至今为止的13场宣讲当中,彭燕感触颇深,“每一次宣讲过后,我都会对十九大报告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每一次宣讲都让我获得很多新的启示。我是人民的检察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也是每个守法公民利益的护航人,我将继续学习领会十九大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立足于本职工作,把未检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让更多的失足未成年人体味到法律的公正与温暖。”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6

永葆军人本色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票务中心客服部部长于树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树升,男,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12月出生,现任十三陵特区票务中心客户服务部部长。在部队服役期间,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多次立功受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及先进个人,曾因多次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被评为“昌平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和“北京市见义勇为荣誉市民”等称号,后从部队转业留京工作。2014年,于树升被评为“感动昌平十大道德楷模”;2015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荣誉称号。

十九大召开当天,于树升通过电视直播收看了开幕会盛况。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等学习活动,工作之余通过收听、阅读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等形式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实质。他说“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听了十九大报告之后,感觉热血沸腾,深受鼓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相信我们国家必将奏响新时代的乐章。现在国家为英雄模范从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我会把见义勇为的精神保持下去。同时,我还希望通过报告会、演讲等形式大力宣扬这种精神,让正义、正气、正能量传播到全社会。”

十几年的部队生活,锻炼了于树升钢铁般的意志和矫健的身手。凭着一腔热血和正义感,他曾经勇斗持刀歹徒,成功挽回了他人财产损失。那是几年前秋天的某一天(当时他还在解放军某部服役),于树升带着爱人和女儿上街购物。突然,不远处传来“抓小偷!抓小偷!”的呼喊声,他听到后,立刻将怀里抱着的两岁女儿放在地上,向着小偷逃跑的方向追去。小偷拼命逃跑,见势不妙,把抢来的女包砸向于树升,并拔出匕首威胁他说:“大哥放了我吧,你要啥我都给你,不然别怪我的刀子不认人!”面对威胁,于树升没有丝毫惧怕,一个箭步就冲了上去。小偷挥刀扎了过来,他顺势躲过后,飞起一脚踹向小偷并给了他头部一拳,把小偷打倒在地,夺过匕首,把小偷牢牢控制住,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交给了闻讯赶来的民警。后来得知,被抢的陈女士当天刚在银行为80岁的公公婆婆取完退休金,包内装有现金和两个存折。于树升的壮举让受害人非常感动,特意来到他所在的部队,送上了一面写有“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锦旗,向他表示感谢并说“如果当时不是将小偷抓住,钱被抢走了,80多岁的公公婆婆知道了,还不知是死是活呢。”

这次见义勇为的光荣事迹,让于树升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誉,但他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而是把组织和社会的关怀化作新的动力,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又有一次,他路过昌平一家超市门口,突然从超市里冲出一个抢夺钱包的男子正要夺路而逃,被抢的女青年很快追了出来。于树升见此情景立刻骑上自行车紧追过去,在接近歹徒的一霎那,他猛地将歹徒扑倒在地,当场抓获。

在转业到十三陵特区工作的13年来,于树升依然保持军人本色,严格要求自己,把军人的品格和见义勇为的精神融入到工作中去。他所工作的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是北京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天前来游览的中外游客众多,这必然导致困难求助者也会比较多。每次有游客求助,他都不厌其烦地为他们提供帮助,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他才放心。有一次,他接到了一个俄罗斯旅行团的求助,说有两名女性团员走失了,希望他能帮助寻找。当时已快到下班了,顾不上回家照顾孩子,他马上又赶到居庸关长城景点,通过仔细辨认,终于在长城上找到了那两位“走失”的俄罗斯女士。为了确保她们的人身安全,于树升驾驶私家车把两位女士送到车站,帮她们买好车票,并把车次和车号告诉旅游团,然后才放心回家。

在特区工作的几年来,于树升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面对曾经的荣誉和现在的责任,他表示将继续发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干出更加优异的业绩,交出更加漂亮的答卷。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7

矢志不渝助人为乐 初心不改奉献始终 捐款68年的老党员夏景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景富是昌平区百善镇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这位1930年出生,1958年入党的老党员,时刻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合格共产党员”当之无愧的精神标杆。

1955年,木匠出身的夏景富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由于木工活儿干得出色,被推荐到昌平工业局工作,成为办公室里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一天,单位里刚工作不久的“小夏”,竟打报告给领导,要求从自己每月43元工资中,捐出五分之一给单位驻地街道办,用来接济困难职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即使是在首都北京,因为物资匮乏,家家户户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忍饥挨饿、饥肠辘辘都是常有的事。当时不少的同事知道这件事后都说,“小夏这孩子,真是疯了”。

从那时起,夏景富每月都要把一部分工资拿出来捐献,没有一个月例外。时光荏苒,转眼间夏景富已从单位里“小年轻”变成了“老同志”。按当时政策和他的资历,福利分房绝对有他的一份,可他却向组织申请,硬要把房子让给住房困难的职工。从二十岁到八十七岁,整整67年,夏景富把为组织分忧、为人民服务,由想法变成行动,由行动变成坚持,由坚持变成了自己的作为一名模范党员的奉献的一生。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先后发生,老人感念灾区人民安危,一次次赶到镇政府,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塞到了工作人员手中;2011年,夏景富被评为镇里的“健康老人”,刚领到1000元奖金还没捂热乎,就赶紧捐给了西部母亲水窖工程。过去的日子里,家人不止一次地埋怨他,说他傻,说他不近人情,家里的事情还顾不过来,一门心思只知道帮人、捐款。可他还是一如既往,无怨无悔。

“人,不能忘恩;人,不能忘本。我是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小的时候,还是军阀混战的时代,为了生存,一家人带着我吃过麸皮,也吃过糠,为了吃点肉,自己织渔网,下河捕鱼……大点儿了的时候,我就进城讨生活,在崇文门外拉车。那时候的苦是真的苦,因为那时候的苦,它看不到头。”为什么不把省下来的钱,留着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是一定要捐出去呢?面对疑问,夏景富老人这样说,“党是中国的救星,也是我的救星。党把我从旧社会的深渊里捞出来,给我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说,要不忘初心。我至今还记得1954年,我参加国庆典礼时的情景。我是一名党员,我也是光荣的党的一份子,不会忘也不能忘了自己的出身!不能断了自己的来路!更不能忘本!吃过真苦的人,知道今天的甜。我今天的生活比起过去,已经好了太多太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回报党的恩情,回报社会。”

2015年8月,百善镇启动牛房圈、二德庄搬迁工程。搬迁费,就是钱,利益当前,工作中遇到问题和阻力可想而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关键时刻,方显党员本色。已经84岁的夏景富决定主动请缨,发挥余热,为党和政府的搬迁工作尽可能排忧解难。有的老街坊是单纯的眷恋旧土,不愿离开;也有的,是拖延观望,想尽可能多争取搬迁款。他得知这些情况后,主动去走家串户,跟老乡亲们谈心交心,做思想工作。他甚至自掏腰包,把大家伙请到了饭桌,像一家人一样和大家沟通感情,细致讲解上级的拆迁腾退政策。乡亲们被他所做的一切所感动,纷纷表示按时签约腾退。牛房圈村腾退率实现百分之百,夏景富老人功不可没。

顺利搬迁腾退,夏景富得到一笔补偿金,老人拿出这笔钱,继续开始捐款。他先是在女儿陪伴下,把两万元通过镇政府捐给了西部困难地区;紧跟着又找到支部,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一万元;时隔不久,听说南方地区暴雨成灾,他又拿出两万元,通过政府捐给了灾区的父老乡亲。今年7月,他又一次来到镇组织部,将积攒的一万三千五百元“特殊党费”交给组织……如今,87岁的老人夏景富,每月仍然要向昌平区慈善协会捐款1000元。

有人好奇老人这么多年到底一共捐献了多少钱,问老人要来这些年零星保留的票据查点,惊讶的发现光这些加起来就足有27万多元。

“我不是不近人情。”在被问起这些年来的感受时,夏景富老人说,“我老伴瘫痪的时候,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四年半的时间,我都自己挑起来。孩子们都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我能干的就自己干。身教胜于言传,你别看他们有时候埋怨我,其实我的心,他们都明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经87岁的老人,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盛况还是跃跃欲试,到处买书学新技术,搞嫁接、做大棚、种无花果,说要为国家新农业发展做点贡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老人近来最爱说的一句话。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8

用双脚描绘灿烂人生 无臂艺术家、夏虹公益促进中心理事长夏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虹,女,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2月出生,著名无臂剪纸艺术家,现任北京夏虹公益促进中心理事长。2015年,获得“最美慈善义工十大榜样”“北京榜样”称号;2016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自强模范”“北京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

十九大召开期间,夏虹通过电视、网络、报纸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给社会组织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觉得倍受鼓舞。未来不管要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尽力克服,把我们的公益中心越办越好,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7岁那年的一场车祸,让夏虹永远失去了双臂,但她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反而激起了她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备尝艰辛的她,重新掌握平衡学走路、上学校做旁听生、辍学后以字典为老师自学、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参加运动会……一次又一次成功,让夏虹越来越觉得虽然上天给了她灾难,但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1999年,夏虹在爱心老人的帮助下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绘画平面设计。她用脚拿起画笔,圆满完成所有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虽然后来找工作的经历又让她尝尽酸甜苦辣,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一直朝着人生梦想努力拼搏。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夏虹接触了剪纸。没有任何基础的她,初学剪纸十分艰难,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她找来教学视频,反复用脚练习,一层层剥落的老茧见证她不屈的努力和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夏虹可以熟练地剪出100多种自创的剪纸图案。

2012年,夏虹参加第22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其精湛的“足艺剪纸”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北京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同年,她参加北京第六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剪纸第一名的好成绩。2014年北京APCE会议期间,夏虹应邀为与会国的元首夫人们进行才艺展示。

人生路上,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也让夏虹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我希望用生命感动生命,让爱无限传递。”这是夏虹经常说到的一句话,也是她的人生写照。2011年,夏虹创办了北京弘义文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了报答之前帮助过她的爱心人士,她决定把公司收益的百分之五捐献给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残疾人朋友等弱势群体,并义卖自己的剪纸作品为先心病、聋儿、自闭症儿童筹集善款,改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同时,她还担任着北京市17所“温馨家园”的特教老师,为学员免费教授剪纸、设计、色彩等课程,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2013年,夏虹成为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的义工。虽然离家很远,但她不怕累不怕苦,几年来一直坚持早上6点多钟就出门,和其他义工一起走上街头,用自己的故事警示大家遵守交通规则,并热心给人指路。

2015年,克服重重困难,夏虹公益促进中心成立。截至目前,已有120余人在该中心注册成为志愿者。两年来,夏虹带领着这个优秀的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各种帮助残疾人士的公益活动100余场次,受益残疾朋友3000多人。其中,“文化无障碍”活动通过邀请国内知名的学者、书画艺术家为残疾朋友讲授艺术常识、指导创作书画作品等方式,让残疾人平等享受社会文化进步的成果,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应社会各界的邀请,夏虹先后走进部队、学校、机关、企业开展励志演讲300多场次,分享她的成长经历,向社会转播正能量。

“我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现在该到我帮助别人的时候了。”夏虹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誓言。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9

留住历史的百善人 昌平区百善镇百善村退休教师田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世国,男,汉族,1946年出生于昌平区百善镇百善村。他花费29年的时间,探古迹、访老者、查资料、拍照片,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让《百善村史话》、《图说百善》走进了村里的每一个家庭。父老乡亲都夸他,为村里干了一件积善行德的大事,他的名字也成为了百善镇新时代“乡贤”的代名词。

小的时候,田世国就听说,百善村以前叫“白石村”、“白蛇村”,至于村子是怎么来的,从前为什么叫“白石村”、“白蛇村”,却问谁也问不出个确切答案。自那时起,他就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做一回中国版的“布朗神父”,揭开村子里这些类似的谜题,还百善人一个明白。1963年,田世国考入高中,被当时的北京83中(即现在的昌平一中)录取。高中毕业后,几经辗转,他回乡务农又当了教师,终于有了机会系统地把儿时的愿望一步步实现。为此,他先是走访了村里数十位老人,“一见到老年人就有精神,一提起百善的历史眼睛就发亮”,回忆起当时的自己,田世国笑道,“不论与谁聊天,总是要把话题引到村史上来。”

他还多次赶往昌平地名办公室、昌平图书馆、昌平档案馆查阅资料;也曾去牛房圈、昌平一中、昌平文物管理所考察石碑碑文;他与女儿一同骑自行车前往25公里远的南口花塔和平寺考证古钟上的文字;利用自家收存的房契、地契、家谱等资料,在走亲访友的时候也不忘问这问那,推敲村名的来历。一天深夜,他竟猛得坐起来,吓坏了正在睡梦中的老伴。原来,他梦里想起白天采访时的一个情节,立刻翻身下床开灯记在本上,以备天亮好去寻访。

历史,并非只是一个简单村名的来历,比如百善村三山四坨九沟十八壕的演变,百善村民吃与穿以及住房的变化等等,这些具有相当程度研究价值的变化和演化现象都需要考证清楚、记录在案。为此田世国不辞辛苦,他力求将百善历史“穷秋毫之末”地记录,尽最大可能给后人留下完整详实的资料。拎着挎包,背着相机,光采访的笔记他就积攒了十几本,先后用了6部相机,从凤凰205到佳能数码,拍摄出的百善风土人情照片,就足有一万多张。他不怕辛苦流汗,执著探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12年完成了21万字的《百善村史话》一书。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以图说形式著史,于2017年完成了《图说百善》一书。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两本书终于得以出版,成为百善村家家户户的“必备之书”。

“人人都有来处,历史有来处,国有来处,家也有来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善人,不知道自己的来处不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要‘继承革命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一点我深感赞同。挖掘、还原、记载、保留我们百善悠久而古老的历史和文化,留给后人,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是我们每个百善人的责任和使命,别人没有功夫和精力来做,那就由我来做。”回忆起自己的初心,田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类的文明是这样,世界的历史也是这样。‘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百善虽小,却也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史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如今,百善村父老乡亲已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心中的乡愁,在田世国的努力下,终于印在了书本里,留到了记忆中。乡亲们对《百善村史话》《图说百善》两本书好评如潮;原国务院参事室巡视员孙继普也对这套书籍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是“涉猎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文笔之朴实,语法之通俗,引据之翔实是很少见的,可作为探究百善村历史渊源的小百科全书”;年过花甲的村民梁明志阅读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诗中写道:“百善故事传百年,今日史话续新篇,源远流长道不尽,唯有世国笔墨染”;搬迁中的村民王建凤捧着刚领到的《图说百善》这本书,一口气翻了个遍,不住地说:“太好了,太好了!别的东西我都可以不要,这本书必须带走。我要走哪儿带到哪儿,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被问起下一步的打算时,田世国说:“这两本书顺利出版了,但是百善的故事却还没有完。下一步,我打算在《百善村史话》的基础上,再出续集,把原书没有完善到的细节内容,进一步补充进去;不久前,我专门购买了最新的电脑设备,打算策划制作一部反映百善村貌的影像纪录片;我还收集了很多和村史有关的老物件,搬入新居后还要办一个‘留住历史,记住乡愁’的老物件展览……总之,我还会继续拍摄和记录‘百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新时代百善人民的生活也包含进去,结合现有的先进技术,既要原汁原味,也要图文并茂,把百善的历史忠实记录下来,作为一份礼物,交给后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0

用法律维护基层群众的公平正义 昌平区人民法院东小口法庭庭长、审判员程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杰,男,197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昌平区人民法院东小口法庭庭长、审判员。程杰同志曾多次荣获北京市昌平区优秀公务员、“个人三等功”、“政法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1年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双优民事法官”,2014年荣获昌平区“法德之星”。2015年荣获北京市法院新闻宣传先进个人三等奖、昌平区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三等奖。2016年荣获“北京市先进法官”和“首都劳动奖章”。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程杰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十九大召开期间,他组织单位党员集中收看了十九大开幕会盛况,又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内容丰富、意义重大、指明方向、催人奋进”这十六个字概括出他的切实感受,东小口法庭在他的带领下要把十九大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不断探索体会十九大精神实质,用十九大的精神指导工作。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程杰同志于1995年进入昌平区人民法院工作,22年的工作生涯里他一直扎根基层法庭,始终怀着一颗对审判工作的热爱之心、对党的忠诚之心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奋斗在审判工作的第一线。“廉洁执法、公正判决、真情调解”的职业理念指引下,程杰法官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审判任务,取得了结案、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让人民群众在案件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公平正义。他坚持学习不放松,积极组织开展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强化“立党为公、司法为民、勤政廉政”的意识,严格按照廉洁自律的规定要求自己,言行谨慎,有效提高了拒腐防变的能力,为做好各项审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小口人民法庭,地处城乡结合部,辖区内的天通苑社区堪称亚洲最大社区。该辖区流动人口多,人员结构复杂,在房屋拆迁、房屋买卖等多种因素下引发的各类民事案件大量涌现。身为庭长,程杰同志勇挑重担,不仅审理案件数量多,且多是疑难复杂案件。面临巨大的审判压力,程杰迎难而上,经常加班加点,而且周末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工作中度过。但是他从来没有后悔穿上这身法袍,从来没有后悔主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也从不因为庭审时间过长耽误了吃饭或者下班而抱怨。他创造过年结案1400件且无一被发回、改判及上访案件的优异成绩。2014年10月,程法官被查出得了胆囊炎,但是为了顺利完成年底结案任务,他亦然坚守在岗位上,一直到2015年4月,在实在撑不住疼痛的情况下才走上手术台。

他是法官,但是他从来没有法官的架子。相比于在审判席上的“高高在上”,他更愿意到百姓中间解民忧。他曾经审理过一起儿媳妇起诉公婆要求对死去丈夫的遗产进行法定继承的案件。接到案子后,考虑到亲情伦理的因素和双方当事人的感情承受力,他积极与双方当事人反复沟通,做工作,但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十分明显。庭后,为了不让双方当事人再次对簿公堂,他和书记员一起来到当事人家里,认真倾听当事人的意见,详细询问当事人的现状,并将案件的突破口放在房屋的分割上。没有了庭审现场的严肃和拘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协商,双方当事人用最真诚的态度在他的主持下终于达成一致调解意见,也让双方在亲人去世的情况下得到一丝心灵的慰藉。他说:“针对一些涉及亲属之间的财产纠纷,有时开庭效果反而不好。法庭既然设在社区,就一定要利用社区的特点,要像‘串门儿’一样,才能消除当事人的诉讼紧张感。采取这种方式解决纠纷,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程杰常常开展“三法庭”,即夜间法庭、假日法庭、巡回法庭。夜间法庭和假日法庭主要是方便辖区内的上班族以及住的较远的当事人,以便当事人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巡回法庭主要是针对社区百姓。东小口法庭的案件有类型化的特点,程杰正是抓住这一特点,本着“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原则,对于典型案件,积极深入社区进行巡回审判,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当事人的纠纷,更能以案说法,对社区居民起到了良好的法制宣传教育。

这就是程杰法官,笃国法于公正,惠百姓于善良,用他崇高的职业追求,精湛的专业技能诠释着公正司法的理念,用他独有的彩虹之光照亮着法官之路,也照亮着司法为民之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10位公民道德建设先进人物

的事迹和精神是否感动了您?

明天,让我们品味另外10位代表的故事…

内容:刘金玲、张宜恬、李骁西、孙丽萍、王俊娜

微信订阅号:bjcpquan

小圈圈微信号:CPQXQQ

小圈圈QQ号:3257200278

圈友QQ群:546130342

投稿邮箱:bjcpquan@qq.com

昌平圈广告投放热线:6972684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