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写了一篇讲述关于金字塔故事的文章,结果只能在说说里面讲了一部分,好多没让发表。这次讲一个关于北宋头号大案的故事,就是赵匡胤之死,传说中的烛影斧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有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很多历史之谜在数据拼图之后就会找到答案。我们先从史料来了解,后面有彩蛋(现场真实还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还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来说,在南宋孝宗时,此案实际上已经破了。孝宗朝的礼部侍郎、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经过认真考证,把此案的作案人赵光义与他的死党程德玄、王继恩两人在当时(10月19日与20日)的活动写得清清楚楚,整个记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全文由宋孝宗亲自审阅一遍,因此可以认为已经得到宋王朝官方的认可,有意让这件大案的真相流传后世。当时为什么没有公开宣布破案,自有不得已的苦衷。请想一想,直到今天,世界上不是还有些大案不能公开解密么!如果把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宣布为非法,那么宋代的历史将如何写法?好在时间已经过去了1000年,皇帝制度在中国早已结束,我们要了解此案案情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文明很辉煌

因为犯罪者赵光义本人在谋杀了亲兄赵匡胤之后,随即夺得帝位,控制现场,不许立案,不许调查。在他做皇帝的22年中间,更是组织班子,修改史书,制造舆论,吹捧自己,对于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记载,尽力加以销毁,因此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已经很少。但是对一位被老百姓所推崇的开国之君的含冤惨死,很多人是不服气的,是寄予同情的。赵光义不可能一手遮尽天下人耳目,有关此案的真相仍在悄悄地流传,赵光义本人又做了许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蠢事,弄巧成拙,欲盖弥彰,更加引人议论,到了他死后,揭发他的材料、批评他的文章越来越多。积累了1000年,数量不少,要浏览一下这些材料,少说些也得个把月。还要不断地通过分析,归纳,才能理出头绪。为了给读者节省时间,作者愿意多费一些工夫,把经过分析的史料向各位重说一遍,陪你进入1000年前皇宫中的案发现场,回溯一下发案的经过。

这一年开封冷得很早,到了10月19日,已经北风骤起,大雪纷飞。官家(当时的臣民,特别是宫内的内侍和宫女都习惯称皇帝为官家)当天一个人宿于寝殿,召晋王(当时臣民习惯称赵光义为晋王)入宫一边饮酒,一边商量国家大事。因为谈话的声音很低,门外听不清楚。一会儿,晋王出门,挥手叫几个内侍退出,远立于寝门之外。大家不敢违命,只好远远站着,一声不响,注视那门里的动静。宫内挂着青布制成的门帘窗帘,隔着帘布只看到红烛高烧,看不清两个人有何动作。不久,谈话的声音渐高,好像有所争执。晋王连连起身,似有谦让逊谢的动作。这时烛影摇晃,光线或明或暗,只听到在争执中,官家以柱斧频频戳地,大声对晋王说:你好自为之!声音激越而凄厉。以后即久无声息。晋王离开之后,约在四更时分,内侍入内巡视,发现官家目闭口张,已经辞世。内侍急报宋皇后。宋皇后命内侍王继恩急呼赵德芳(官家少子),但是王继恩不呼赵德芳,却把晋王呼来。宋皇后在寝殿等候,一见王继恩进来,忙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一见晋王,大吃一惊,连忙呼晋王为官家,并且说:“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晋王回答:“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当时内侍、宫女所见到与所听到的赵匡胤临终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为什么会如此,当然不是他们所能了解的。后来有人仔细地记下了这一幕,称之为“烛影斧声”,却也十分贴切。烛影摇晃是他们亲眼所见,柱斧戳地为他们亲耳所闻,足见都是实事求是,并未添油加醋。但是根据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事,案情的框架已经全部说清,犯罪者活动的时间地点已经处处落实,大案已破,只差对外公布而已。

以下是根据李焘的记事来进行案情分析:

“一、在当年10月19日这一夜,皇宫中案发现场,他们兄弟二人的关系已经不是兄弟关系,不是君臣关系,不是前后任两个皇帝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政治人物之间的政争或者政变的关系,而是一个杀人犯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在作案时,赵光义并不是主使人、指使人,他自己就是凶手。这是因为在作案现场,别人进不去,只能由他亲自动手,除他之外,这个案子没有第二个犯罪嫌疑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毒酒,他就是亲自下毒药并把毒酒端给被害人的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传说中的背疽,他就是手持柱斧或别的凶器击打背疽的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别的任何凶器,他就是手持凶器的人。

二、赵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饮了毒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致记载,赵匡胤是在与赵光义饮酒之后才死去的。在案发现场,能与赵匡胤对饮,能在酒中下毒的只有赵光义一人。

赵光义用毒酒害死降王降将以及他所不满意的人例子很多,这主要是由医官程德玄向他提供毒药。程德玄与赵光义的特殊关系,《宋史?程德玄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涑水记闻》等书都有记载。

正因为是程德玄下的毒,赵光义才会预知赵匡胤的死期,才会派他守候宫中来人。在赵匡胤被害的那两天(10月19日至20日),程德玄一直在现场活动。

与毒酒相比,用其他方法杀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赵匡胤生背疽一事,只不过民间有此传说,难以落实,柱斧是一种文房用具,杀人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犯罪集团有哪些人?赵光义自从出任开封府尹之后,久已在开封结成一伙死党,程德玄是他的死党之一,并不避讳。内侍王继恩受皇后之命去喊皇子,却敢拒不奉命,反而去喊赵光义,这是很明显的背叛行为。这些人如果不是赵光义的死党,绝不会参与这种罪恶活动。

三、李焘在记事中,一再在关键时刻记录下赵光义、程德玄、王继恩这三个人的行动与语言。当时王继恩受宋皇后之命去找赵德芳,他却背着宋皇后偷偷地来给赵光义送信。赵光义还在磨磨蹭蹭地和家人商量事情的时候,王继恩很不客气地催促他进宫,说是“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间拖欠了,会给别人得到了!)这里所说的他人,就是赵德芳,这里所说的为他人有,指的就是皇帝位置。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别的解释。当时天降大雪,(王继恩)“遂与王于雪中步行至宫”,匆忙的情况可以想见。

他们三个人走到了宫门前,王继恩还准备先进去通报一声,程德玄立刻催他“便应直前,何待之有?”(赶快进去就是,还有什么好等的!)这就充分说明,赵光义杀兄夺位这件大案当时正按预定计划进行,他们已把宋王朝的皇宫看成了自己的家,随便出入,毫无顾忌。

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还在急切地问:“德芳来了没有?”但她在此时一旦见到了赵光义,不禁“愕然”,就立即明白自己已经完全落在赵光义的圈套之中,只好马上改口,称这个小叔子为“官家”,希望能够保住母子之命。

皇宫外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似乎平安无事,但是宫里面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宫廷政变,以赵光义为首的犯罪集团正在有计划地进行杀人夺位。皇帝已经被杀,皇后与皇子已被控制,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正在进行谈判。赵光义自己这一集团的人员也在进行串联、组织,占据要害部门。只要这时的工作进行顺利,可以先行登位,还有许多问题,不妨等到登位以后再说。

根据《宋史》与宋代不少史书的记载,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人手足情深,极为友爱。赵氏家族内部早有协议,在帝位的传承上是传弟不传子,赵匡胤本人也曾经公开表示过,他的帝位以后是会传给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的。既然是这样,这个接班人就该耐心等待,不应该这样沉不住气,冒着极大的风险,如此狗急跳墙,冒死一逞。这次杀兄夺位的宫廷政变万一失败,所有的参与者都会被斩尽杀绝,身为齑粉。一个精神正常的人,是绝不会做这种风险极大的事。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原来,《宋史》与许多史书上的记载,有关赵氏兄弟手足情深的记载都是假的,是赵光义做了皇帝的时候命令史官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上去的。赵氏家族帝位传承传弟不传子的协议《金匮之盟》一事也是假的,是宰相赵普按照赵光义的意图在20年之后所编造的。历史的真相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近年来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积越深。他们帝位传承传弟不传子的说法过去虽然提过,只不过是家族内部的议论而已,并无正式手续,最后还得由赵匡胤自己决定。当时赵匡胤年纪不到50,身强力壮,短时间死不了,大儿子德昭已经26岁,早已成年,赵光义继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公元976年2月,吴越王钱俶来朝,赵匡胤命令德昭前往接待,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日后赵匡胤如果身体不适,就有考虑传子的可能。

这年春天,赵匡胤带了不少随从视察西京(洛阳),首次向群臣提出了迁都的想法。赵光义急于劝阻,还拉了很多人出来劝阻。这就暴露了自己在开封府培植了个人势力不愿离开开封的真实想法。当时赵匡胤笑而不答,似乎胸有成竹,这也是个危险的信号。赵匡胤做事稳重,他的不答,是自己早有主见,到时候说做就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实行。一旦宣布迁都,赵光义多年来在开封府培植的势力将会付之东流。

赵光义一想到老宰相赵普,就觉得心情紧张。只要赵普当权,自己就出不了头。近年来赵普被贬到外地当节度使,是因为他自己抓权,受贿,被几个谏官所告倒。不过赵匡胤还是离不了他,什么时候心血来潮,还会把他喊回来。赵普一旦回来,肯定对自己不利,继位的希望就一点也没有了。思前想后,赵光义觉得不能再等待了,必须马上进行抢班夺权。就在公元976年10月,这个惊天大案终于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罪犯赵光义

以上就是南宋历史学家李焘和现代学者浪泡茶关于各种历史记载的分析和推断。可以说是比较准确的。下面是一个高人用特殊的方法了解到当时的情况。所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即使是皇帝,干了坏事,1000年后也会被翻出来的。下面是当时的一些历史影像:

1. 遗容之迷,曝光劣迹

近代很多人认为宋太祖是被宋太宗毒死的,也有学者反对,并拿出一段史料作证:赵光义揭开蒙布让大臣们看太祖遗容,面色玉润象刚洗过澡一样,由此有人认定太祖不是被毒死的。其实破绽就在这里——宋代和现代不一样,没有瞻仰遗容之说,蒙布一旦盖在身上,谁也不能再掀开了,掀开是对逝者最大的不敬,令逝者在阴间不得安宁!这么编谎,这么记载,是实在没有办法掩盖了,冒着大不韪而编造,没想到能蒙住现代人。

2. 金匮之盟,千古迷蒙

金匮之盟,一直令后世困惑。太祖是意外死亡,没有遗诏,宋太宗是自立为帝,继位没有合法凭证。5年之后被贬到外地的赵普進献了“金匮之盟”之说,太宗大喜,招赵普回京,却不敢公开“金匮之盟”的内容。

后人有两种猜测。一种认为是“单传约”,杜太后临终让宋太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另一种认为是“三传约”,杜太后让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给小弟赵廷美,赵廷美再回传给太祖的儿子,循环下去。

其实都不是,当时的历史影像显示:杜太后病危时,把三个儿子都叫来说遗嘱,还特意把赵普叫来做见证。当时杜太后对太祖说的大意是:“你之所以做皇帝,是前朝传位给幼子,你才有机会夺了人家的皇位。历来传位给幼子的,常常亡国;但是,即位的皇帝如果是成人,昏庸无道同样要断送江山。我想来想去,最好的确定储君的办法,是放下私心,不传位于子,在我赵家子孙中选皇储,选出一个最德高望重的、英明有能之人,定为储君,这样才能保证我赵家江山长久。儿能这样做么?”

太祖深感意外,迟疑半晌,还是答应了。而那两个弟弟,看到了自己登基的希望,暗自窃喜。最后赵普写下了立约的字句,放入金匮作为凭证。

太宗篡位后,马上提高三弟的地位,把大哥、三弟的所有儿女,都和自己儿女一样对待,儿子都给皇子待遇,给所有人以“即位候选人”的希望,表示他在遵照“金匮之盟”做事。先堵住众人之口,稳定帝位再下手。

5年后赵普编造了假的“金匮之盟”——“三传约”,给太宗即位提供了唯一的合法凭证,太宗高兴但也不敢公开,他要扫清儿子即位的所有障碍。

3. 迁都机遇,天赐不取

开宝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领着文武西巡至洛阳,提出迁都洛阳,因为汴梁(开封)作为国都,无险可守。朝中虽然有人反对,但太祖坚持,索性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先迁洛阳,再迁长安。最后赵光义反对说:“在德不在险。”太祖默然,才作罢,回开封。途经巩县祭祖,选定了自己的陵墓地址,就是今天的“永昌陵”

150年后,北宋被金国所灭,开封四通八达、无险可守,是直接原因之一。为什么赵光义等人坚决不同意迁都呢?太祖迁都就是为了遏制晋王,扶植自己的儿子。而赵光义已经是晋王、开封府尹,在京城势力已经做大,如果迁都了,赵光义“亲王尹京”的貌似皇储的身份就废了。

其实这正是天赐给太祖的活命机遇。作为天子,在人间自己还说了不算么?决定历史走向的时刻,还要看臣子们的私心和脸色么?宋太祖拨乱反正、大兴佛法,开创的天大功德已经改变了底层旧天数安排的历史了,上天要根据太祖赵匡胤的功德从新安排以后的“天人合一”对应了。而此时,宋太祖效仿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却没有拓跋宏的果断,太仁慈软弱了;他想用年龄拖垮弟弟,太一厢情愿了。天赐不取,反受其咎。晋王赵光义回去就加紧筹备动手了。

4. 预言的警示,宿命的遇弑

北宋僧人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祖得天下前,曾经结交过一个叫混沌的道士,准确预言过太祖登基。太祖生命的最后一年,又遇到混沌,太祖秘密问自己的寿数。道士说:“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然,就赶紧安排后事。”这是在太祖延寿九年后,天象被改变后,新天数下的预言。

到了那天夜里,星斗明灿,太祖大喜,但不久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太祖赵匡胤急召晋王進宫议事,在寝室摆酒宴,退去左右。外人遥见屋中烛影之下,晋王赵光义起身退避、推辞。后传来太祖用柱斧的敲击声,对晋王说:“好自为之。”然后太祖睡觉,第二天一早驾崩了。

这就是千古疑案“烛影斧声”的由来,我追查看到:这两段记载大体上是对的,赵匡胤前世是修道的道士,和混沌有缘份,这世又碰到了一起。北宋僧人文莹记载的,都是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丢了很多关键环节,后面还有听来的假话,说晋王按遗诏即位——意外死亡哪来的遗诏?所以让后人不知真伪。

其实混沌道士的预言,是天道又一次给太祖赵匡胤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太难悟了。史料记载太祖去世前几天病了,追查历史影像看到,是大太监王继恩被晋王赵光义收买,密让小太监给太祖下毒了,是慢性毒药,但是那天太祖喝酒不多,中毒不深,只是病了。赵光义接到密报后,很恐慌,他早就试验过,中毒不深,如果再喝酒,能促進毒性发作,就可以要命;但是皇帝病了就不再喝酒了,怎么办呢?

到了道士预言的那天,直到夜晚天一直很晴,皓月当空,但随后骤然阴霾大起,遮住了明月,风雪大作——这也是一个天象预示。赵匡胤,名字里有“月”字,明月忽然被阴霾遮掩,就是在预示天子的劫数到了。

太祖赵匡胤笃信道士混沌的预言,那就按预言所说,安排后事就自己安排呗。他中毒药之毒很浅,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儿子来即位,完全可以自说了算,找野心勃勃的晋王商量什么呢?其实如果他遵照御医嘱咐,不再喝酒,悉心调养也不会速死。不过这可太难了,因为他太嗜酒、瘾太大,这个自身的弱点很难克服,真能克服,很可能赢得足够的时间。

他为什么找晋王商量呢?他是要试探一下,看晋王野心有多大,看怎么才能安排儿子平稳即位,结果反而引狼入室。顺便一提,宋太祖身边没有识天象、懂天道的高人。最后太祖被下毒病重时,他唯一能找到的“高人”是请仙降神的张守真。张守真是民间跳大神的巫师级别,而且还是被赵光义收买的。这是赵匡胤没能认清一次次天赐的解数、完全跳出旧宿命的一个直接原因,也是他没能逃过的一劫。

5. 烛影斧声,崭露真容

赵光义做贼心虚,不知大哥传自己進宫是何事。一见大哥并无恶意,又设宴款待,大喜,因为他只要让大哥喝了酒,就能促使他体内毒性发作,就大功告成。可是大哥让他喝酒,自己却没有喝酒的意思——道士都告诉赶紧安排后事了,还有心喝酒?需要绝对清醒的时候,怎么还能喝酒,何况御医嘱咐不能再喝酒了。

赵光义见大哥不喝酒,极力劝酒,花言巧语,太祖推脱再三,实在推脱不过去了,两杯酒下肚,身体骤然不适,几日前大病的感觉一下子上来了,瞬间他看到了弟弟显露的狰狞、得意的表情,心里一下明白了:身边的人都能被弟弟买通下毒,没想到他一直宽容善待的弟弟竟然如此狠毒。

他知道全家性命难保了。太祖试探问道:“我百年之后,位传给你如何?”

赵光义一听,连忙起身推辞:“使不得,使不得,我有何德能……”由于心虚,赵光义不自主地一边摆手,一边身子向后退。烛光之下,影子映在窗户纸上——这就是传说中的“烛影斧声”之“烛影”。

太祖又忍不住悲凉地说了一句:“你即位了,可要善待我的家人啊!”

“那是自然!”赵光义此言一出,自己也吓了一跳,这是他太心虚、太害怕、太紧张,一时失口了,马上改口,避席后退,“不不不,哪能呢?我无德无能,哥哥还是另选吧,另选吧。”

太祖凄凉地笑了,随手用玉斧咚咚地敲击——这就是传说中的“烛影斧声”之“斧声”。

惊慌失措的赵光义借机告退,匆匆离开皇宫。太祖的身体也顶不住了。

不是象《史书》掩盖说的太祖一人过夜的,都到了道士预言的临终的时候,怎么可能自己单独酣睡?他急忙叫来宋皇后,安排后事;其间几次吐血,比第一次中毒还重。宋皇后要找太医被太祖制止。太祖嘱咐说:“晋王前几天给我下毒了,治不好了。他现在势力太大了,篡位只能由他去了。我死之后,你切不可把我今天的话告诉任何人,以免留下杀身之祸。现在德昭、德芳还不到而立之年,还没有实力,绝对不能告诉他们我被毒死的事,一旦他们有一丝流露,都会被晋王灭口。为了你们能保全,我也没有在晋王面前流露。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机会……就当这是我前世的冤孽业债吧。”

皇后哭罢,请太祖密立遗诏,作为凭证。太祖断续说:“立遗诏何用?咱现在不知道身边谁是晋王的人,你一旦让人拿纸笔,就会走漏风声,必然无法保全你们。”

太祖知道这位20多岁的新皇后,表面柔弱,却有刚烈的一面,他知道皇后一定会说出真相,让她永远不说,不过是拖延时间,多一分保全的希望。

6. 皇后力搏,却入罗网

太祖驾崩,宋皇后强忍悲痛,立刻传大太监王继恩,让他叫太祖18岁的二儿子赵德芳進宫。宋皇后这么做,是她不甘心,要拼死一搏,等德芳来了她就假传太祖口喻遗诏,让德芳即位,和晋王拼了——她认为这是唯一的机会了。

可是她没想到,王继恩正是晋王买通的元凶。王继恩随即就赶到晋王府,发现晋王的心腹程德玄正冒雪在门前等候呢。程德玄先问王继恩来意,知道后大喜,说:“我已预知今天是晋王大吉之日,我已经等两个时辰了!”——这一段在史料上有记载,但是历来都被认为是胡编,因为现代人不相信未卜先知。

我用功追查,看到是马韶算卦算出来“晋王明日大吉”,但是没有把握,因为马韶算卦水平太一般了,程德玄也没把握,不敢告诉晋王,但又怕失去拥立即位的首功,所以他二更到了晋王府门前,如果碰上晋王大吉了,他就立下拥立皇帝即位的大功,如果算错了,他就溜号。结果等到了四更天,终于等来了验证。

王继恩听德玄说得很玄,来不及细问,二人一同叩门。

赵光义听王继恩一说,不敢去,生怕太祖诱他進宫杀他。因为昨夜他也感觉太祖不对劲,他对酒催毒性并没有绝对的把握。王继恩催说:“耽搁久了,位置要被别人占了。”这使得赵光义再也坐不住了。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也抱着拼死一搏的心理,与王继恩、程德玄雪夜入宫夺位。

随即就发生了史书记载的一幕。王继恩先進去回禀,宋皇后问他:“德芳来了?”王继恩说:“晋王来了。”宋皇后惊愕得不知所措了。她是一下想起了太祖的嘱咐:“不要和晋王斗,你斗不过他。”原来身边都是晋王的人啊!她知道自己一个弱女子无力回天了,恐惧之中说出了心里的实话:“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给官家(皇帝)了。”

晋王一见皇嫂没有防备,不敢和他相拼了,心中又是一阵狂喜,但是脸上却装腔作势地哭道:“共保富贵,不要担忧。”

7. 坐稳皇位,连下毒手

赵光义继位后,王继恩立刻勒死了下毒的小太监,随后报功,从此成了宋太宗最宠信的人。

赵光义976年自立为帝,先用恩惠稳住众人,坐稳皇位后,连下毒手。979年赵德昭之死,981年赵德芳之死,984年赵廷美之死,都是赵光义用的同一种毒药毒死的,随后都把重金买通的下毒人灭口。史书上对死因的记载,都是依据赵光义改过的当朝史料,都是伪造的。

民间一直都传说:后蜀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吴越王钱俶都是赵光义毒死的,还说著名的美女花蕊夫人(孟昶妻)是赵光义射死的。我追查历史影像,看到都不是。其实:孟昶是投降后郁闷病死;花蕊夫人后来被太祖纳妃,病死在皇宫;钱俶不是被毒死的,是60大寿时喝酒太多喝死的。是宋太宗名声太坏,后人把这些离奇暴死的案例,都猜到了他身上。

而传说赵光义垂涎于李煜的夫人,著名美女小周后,派人暗杀了李煜,这是真实的,但不是用毒。因为一旦用毒,会吐血而死,小周后肯定猜到是他所为,就会更恨他,天下人也会把这与太祖之死联系起来,会坏了大事。所以,赵光义处心积虑选了一个绝顶高手,用一根细钢针从头顶百会穴扎進了大脑,不留任何痕迹。小周后也误以为丈夫是暴死的,没见伤,没有中毒症状。她被太宗纳入后宫,依然思念前夫,鄙视太宗,不久就郁郁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周后

. 8、皇嫂之丧,丧心病狂

太祖的正宫宋皇后,在太宗夺位之初,就被软禁起来,身边人都是太宗的耳目。宋氏死于995年,那时太祖仅有的两个儿子已经莫名其妙地死了。宋皇后猜到是太宗所为,非常愤怒,言语流露出了太祖被害的真相,身边监视的宫女太监不断上报。

太宗吓一跳,原来早已被皇嫂知晓。他道貌岸然,处心积虑地做秀这么多年,原来是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戏子,一直在让皇嫂看笑话!他恼羞成怒,对皇嫂恨之入骨!一副“你知道又能把我怎样?”的嘴脸,再不理会皇嫂。宋皇后被软禁至死,竟然不给发丧,不与太祖合葬,也不让群臣临丧,随便掩埋了事。群臣议论纷纷,太宗拿翰林学士王禹偁开刀,竟以讪谤罪贬到滁州。这个历史污点,连美化宋太宗的宋史,都没法掩盖。

9. 节外生枝恶做绝,恶报六世子孙绝

上面讲过宋太祖拨乱反正、大兴佛法是节外生枝,做了命里没有的大好事,凭空创造了天大的功德,这样连子孙后代都承荫了盛大的功德;而宋太宗杀哥哥和侄子们,就和杀佛、杀高层修炼人同罪了。再者,太宗命里“拨乱反正”的天大功德没有了,大兴佛法成了太祖功德的延续,自己的功德也没那么大了,而且一再杀人,坏事做绝,罪业弥天,三世修行尽毁。现世就遭恶报,从命里的军事天才变成了战争蠢材,在他一再篡改过的史料里,还是丑态百出,而且祸及六世子孙!

宋太宗最喜爱的嫡长子赵元佐疯了。史料记载,赵元佐和叔叔赵廷美关系好,叔叔“谋反”被贬到外地,后来致死,赵元佐替叔叔求过情。但是史学界无法判定这次求情和赵元佐发疯的联系。通过功能追查历史影像看到,为叔叔求情和发疯两者是因果关系——赵元佐知道叔叔“谋反”是被栽赃,独自一人向父皇极力申辩。宋太宗盛怒,大骂赵元佐不止,暴跳如雷中,最后竟然说出了自己是幕后的黑手:“是我让他们干的!你还申辩吗?!”赵元佐万万没想到,一下受刺激了,后来就疯了。

次子赵元僖被毒死了——这是典型的现世现报。史料记载:赵廷美死后的第二年,雍熙三年(986年),许王赵元僖被封为开封府尹,亲王尹京,貌似成为皇储继承人,但尚未被立为太子。6年之后,赵元僖暴死,太宗痛失爱子,悲痛不已,给元僖追赠皇太子封号。但是后来,宋太宗查出,赵元僖是被小妾张氏误毒致死的。原来那天早上,张氏用转心壶给元僖和王妃各倒酒一杯,然后退下。她给王妃的是毒酒。赵元僖心血来潮,把王妃的酒喝了,结果被毒死。宋太宗闻之大怒,不但把张氏处死,还撤销了元僖的太子封位,并降级薄葬——这也太奇怪了!

史学界认为:一定是张氏的供词戳痛了太宗的最不愿意告人的隐私,而这个隐私是赵元僖透露出去的,所以太宗才痛恨元僖,夺了封爵。那么这个隐私是什么?谁都能猜到是太祖暴死,所以历来都有人认为是太宗毒死了太祖。

真相好象呼之欲出,但是在残存史料上的推测判断,只能到此为止了,下面只有通过功能来查证。看到:宋太宗在嫡长子赵元佐疯了之后,就把次子赵元僖当成了最爱,作为皇储培养,后来还偷偷告诉他用毒药毒死宋太祖的秘密,告诉他那种慢性毒药的用法,向儿子传授毒计。没想到,赵元僖一次酒醉,把这个惊天秘密全盘讲给了自己的爱妾张氏。后来张氏为了将来做皇后,就用同一种毒药下毒,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毒死王妃,没想到赵元僖误饮毒酒。

张氏从实招供,太宗简直气死了,不但杀了张氏,还把刚刚追封元僖的“太子”封号给剥夺了,改为薄葬。

宋太宗的三子真宗,儿女接连夭折,唯一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仁宗; 仁宗享受了太平盛世,绝后;太宗支脉子孙即位,即英宗,36岁病死;神宗即位, 37岁病死;哲宗24岁病死,绝后;徽宗昏庸乱国和钦宗与皇族一起被掳到金国受辱,大多公主、王妃被逼做了金国的娼妓,唯有赵构逃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耻”。

赵构的母亲、妻妾、女儿在金国受辱最甚,赵构不顾国仇家恨,一味屈膝割地求和,奉大金为华夏正统,自己偏安江南做金国册封的“皇上”,还指使秦桧冤杀岳飞。赵构绝后,在其伯母孟太后 “异梦”的警告下,不敢找太宗残存的子嗣了,而是找宋太祖的后裔为皇子,把皇位还给了太祖的后人,在耻辱中结束了太宗赵光义家族的帝位。

孟太后的异梦是什么?后世众猜纷纭。我追查看到那个梦境,她梦境场景里,同时出现的不只是太祖,还有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太祖的三弟廷美,以及南唐后主李煜,中毒者吐的血迹满身,他们讲出了被太宗害死的真相,告诉孟太后太宗子孙遭恶报的原因,再不归还帝位,天理不容。孟太后吓坏了,马上告诉宋高宗赵构。赵构也吓得够呛,赶忙按太祖所言,选太祖子嗣接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构顺应天意传位给宋太祖后人

10. 沉重的警醒,光辉的借鉴

宋太宗赵光义的教训深重。本来命里的大功德,被哥哥先做了,哥哥延寿9年,自己晚得9年帝位,这些他本人并不知道。他只是急于谋位篡权,心毒手狠,一再作恶,犯下了谋害大德之士的大罪,当世恶报丑态百出,累世修行尽毁,而且害惨了自己的后人。他子孙的六世恶报,史书都有记载,但是都零散地分散,只有集中总结出来,才能看到因果恶报的真容。其实不管命里有多大的辉煌,不行善照样得不到;不择手段为所欲为,只能是败尽福份,毁了自己,害了后世子孙。”

前一段是后人通过史料推断,后一段是直接追查历史影像还原的。前后呼应,妙趣横生啊,其中真假,大家可以自己领悟。我觉得这就是学历史的一大乐趣,虽然不是当事人,但是很久以后也能知道当时的情况,就像看大片一样。有时间我再给大家讲讲赵括和诸葛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