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在中国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它早已经融进各地的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成为一种特殊的“烟文化”。70年代至今的烟标和图文,除了商标和包装功能外,更具知识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今天“艺鸣”小编要和你聊一聊这些老香烟盒上的中国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北宣恩卷烟厂出品的“糊涂”烟标上,郑板桥“乱石铺街”的书法艺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该烟标副版上印有其手书的“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字迹有大有小、歪歪斜斜、忽长忽扁、忽浓忽淡,但错落有致、主次有别,颇具古拙雅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90年代,江苏淮阴卷烟厂出品的“板桥”烟标,主副版上的大字均出自郑板桥之手。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书法将隶书融于行楷,并用作画的方式来书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保定卷烟厂出品的“丛台”烟标副版上,印有郭沫若于1961年游丛台时写下的诗句:“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江苏南京卷烟厂出品的“金陵十二钗”套标融诗、书、画于一体,在烟标上不仅可以欣赏到红学专家周汝昌的诗作、画家刘旦宅的人物画,还可以欣赏到书画家陈大羽的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洛阳卷烟厂出品的“白云山”烟标上,可以欣赏到启功题写的“人间仙境白云山”手迹。启功是我国当代书画家,其书法作品秀美匀整。

烟盒上的书法艺术,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和文化品味,应该将这种烟盒文化延续下去,让中国书法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