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

这一年,汉元帝刘奭(shi)下了一道圣谕:广选秀女,充实后宫。

话说大汉王朝到了刘奭这一代,得益于祖上十代皇帝,多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因而汉人一称沿袭至今),所以到了汉元帝继位,可谓是政清刑简、四境清平、岁稔年丰、一派盛况;

可也正因祖上承下来的节俭之风,整个巍巍汉宫,汉元帝四下一瞧,宫女竟还是前朝遗留下来的,不仅普遍年龄偏大、且明显配置不足,想选个貌美且可心的妃子,更是极目难求。

当时汉高祖留有祖制:选秀一事,限定为每二十年一次。因为出身民间的汉高祖也深懂民苦,他认为这是对百姓的骚扰,为患巨大!

而到了建昭三年,虽距上一次选秀已有二十余年,制度上是完全合规,可除了极少数有心攀附权贵者喜闻乐见更多的百姓,真是如汉高祖所担心的那样,是避之不及、如临大敌。

所以举国上下、街头巷尾,倒是出现这样的奇景:处处都在赶着嫁女。

有一首民间诗,“九重鸾诏出深宫,嫁女婚男处处同”,说的正是随选秀轿辇的出宫,所到之处婚男嫁女、舆马送亲的狼狈。

有的急着四处打听尚未婚配的适龄男儿,也不争聘礼如何,就主动将女儿送去;

有的男子本已年纪老矣,一直无人肯与结婚,竟在此时得少年美妻;

还有贫苦之人,本娶不起妻的,竟可忽然迎娶富家千金;

更有门第稍高、家资略富、年龄尚轻的,竟在一宵之间,三次花烛。

在大多百姓眼里:就算女儿嫁得老一点、穷一点,也比困守宫闱、高墙森森,与父母亲人永不相见,要好上万倍啊!

可却有一人,已是避无可避。

此人便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南郡美人:王樯(字昭君)。

女子王樯,天生丽质、姿貌不凡,且极通音律诗词,从小就展现出了极高资质。所以来她家求婚的富家子弟,从来都络绎不绝。

按说,这样的姑娘本不愁嫁啊!

可这王樯一家,偏处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荆州一带,又偏于城市一角,所以消息相对闭塞;而前来选秀的内监,却已有了“战斗经验”,他悄无生息的来,并不声张,而是暗中打听女子情况,于是,才貌双全、声名遐迩的王樯,自然成了他最先划定的登门之选。

那一夜,荆州的兵将王家团团围住;朝廷的官在屋内声声劝诱,各种里应外合、软硬兼施……

王昭君,自然成了花名册上的第一人。

想想造化也真是弄人!

王家属于老来得女,且膝下仅有一女,忽然得了个粉雕玉琢、聪颖灵慧的女儿,甚至都舍不得让她早早嫁人,一心只想留在身边多宠两年;可做梦也没想到,这一耽搁、这一嫁人,竟是山高路远,甚至可能永不相见。

那一年,王昭君17岁,

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

2

一个是花容月貌、天香国色;

一个是求美若渴、遍寻佳人。

按说,这样的两人应该很快碰撞出一段鱼水欢情;

可是,命运再一次发挥了她捉弄人的本事!

王昭君自那次入宫,竟然整整三年,未曾见过君王一面;

而元帝纵是梦寐以求,竟不知自己身边还有如此绝色佳人!

究竟是为什么?历史上传的最多的因由,在于画师毛延寿。

原来元帝刘奭“翻牌子”的方式比较特别,突然来了佳丽三千,乱花渐欲迷人眼啊!于是他让画师将每个人的小像画下来,选择看图召见临幸。

画师毛延寿,也的确是个才艺了得的人!

传说普通女子,只要经他笔下一渲染,就如自动加载了美图秀秀一般,立刻神采飞扬、增色三分;而天生貌美的女子,经他笔下稍一描摹,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所以宫中秀女,倒有不少暗中打点,以求早日得宠。由此,倒也惯出了毛延寿的臭毛病:下笔的功夫高低,完全在于打点多少。

可想而知,王昭君对此根本是不屑的!

一是本来就形如仙露明珠,随便画画都很美艳;

二是多年养在深闺,哪知江湖险恶、人心叵测;

三是素来品性高洁,怎愿与这种小人同流合污;

再说,王昭君的心里,怎么都还有一线希望:

难道我堂堂大汉君王,竟是如此庸庸眼拙之辈?

还真是。

她不知,这位画师毛延寿在悻悻索贿而被拒之后,不偏不倚,刚巧将一滴墨汁,滴在了她小像中央,变成了一颗难看的黑痣;

而她心里那位英明神武的君王,真把她当成三千佳丽里最逊色的一员,就此冷落了去。

▲传毛延寿给昭君画像

从此,身边一些远不如她的,名字渐渐响亮于宫娥间,成了一朝荣宠附身的神话;

而她,倒像蒙尘的明珠,在无人理会的寂寞中日渐凋敝,似跌入汉宫的如渊冰窖。

期盼、等待、痛苦、麻木、不甘……

究竟什么算是“出头之日”?
只要略略一想,日子就齿冷心寒得可怕。

3

一个命运的转机,出现在公元前33年。

那一年,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依例请求和亲。

这本该公主出嫁!可公主出身金贵,哪个能受塞外之苦?且不说元帝不忍,就算勉强送去,过于娇气和挑剔,又被人拿着七寸,也容易弄巧成拙!

无奈之际,有臣子提议:按前朝往例,也可在后宫选自愿前往的,托公主之名,赐婚下嫁。

元帝心想:这倒是个妙计!可哪个宫女愿意?姑且只能一试吧。

未想,很快有人复旨。

且复旨的人说:这女子相貌高贵,匈奴得之必然欢喜,一定不会存疑!

这倒解了元帝的燃眉之急,但也有一点好奇:什么样的女子,放着宫内安逸的生活不过,愿意改嫁作胡人妇,从此风高浪险,断走天涯路?

于是,他下旨次日大摆宴席,一是做给胡人看,以示汉宫郑重;二是自己也好一窥究竟,看看这位神秘女子。

这场宴席,于元帝,不过是依例依礼、寻常而去;而于昭君,却似是等待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那夜,她点绛唇、扫娥眉,用了很长时间,为自己画下这绝世妆容。心里却是无尽的唏嘘,这竟是她三年来的第一次盛妆;

清晨,她并没有想象中的哭哭啼啼,而是低眉而立,放佛在等一生中那个最为扬眉吐气的时刻。

当她被礼官推出,作为最珍贵的献礼送给匈奴呼韩邪时,原本低着的头她昂然抬起,那一刻,她听到无数人的惊叹和夸赞……

《后汉书》里,用了这样一句话形容当时的场面: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仅有17个字,读之却依然动容。

可以想象:金殿之上,风云变色。

龙椅上的他似被灼了目,那青筋暴起的手还紧紧握住,却最终无力垂下。悔恨与惊愕铺天盖地,阅美无数的他竟从未有过如此惊愕狼狈。

惊艳穿心而过。

太迟了。太迟了。迟到两人四目相对时,他却无从将她纳入怀中。

那一刻,她似是完成对了一个前任的反戈一击。

这反击,是对元帝,更是对命运,亦是对那些被辜负的岁月。

她不甘年轻的生命就此凋敝和沉寂啊!

哪怕前路凶险渺茫,也应该燃出应有的灿烂和光芒!

4

终于,迎来了颇具历史性的一刻:昭君出塞。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昭君一袭红裘,琵琶拥怀,从恢弘的长安城渐渐往风沙中远去……一路朔风怒号,马嘶雁鸣,像在生生撕扯她的悲切。她在坐骑之上,情之所起、拨动琴弦。传说南飞的大雁听到这哀婉动人的离别曲,再看马上的美丽女子,竟忘挥动翅膀,跌落在地。从此,昭君便有了“落雁”之称。

而那么元帝呢?

他赐昭君御厩名马10匹,骆驼4匹,锦帛28000匹,絮16000斤,以及美玉金银无数,包裹重重、行装叠叠;

他封昭君为永安公主,亲自践行,望着昭君一行的毡车、驼队消失在落日长河中,竟是以目光送了又送……

之后,他将画师毛延寿以欺君和索贿罪拿赴西郊斩首,并且弃市,以泄无法平息的心中之恨;

将昭君父母兄弟(后来王家又添了个男孩)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以消心中之悔。

然而,更戏剧性的是:

在昭君离开后,不过四个月的时间,汉元帝竟在未央宫病逝,走时不过42岁。

关于汉元帝的死,历史上一直颇有疑虑。有意思的是:学者们似乎并没发现他在此前有什么恶劣病情的诊断报告。

于是人们有理由相信:

正是对昭君的愁思和郁结,构成了对他本来外强中干、羸弱不堪身体的致命一击。

而这时昭君呢?不过刚刚完成了她出塞路程的1/4……

史学家们还原了她的出塞之路,始长安、渡洛河、越长城、跨朔方、经五原,再面对漫天的黄沙和荒漠……这条路他们足足走了小两年。

▲史上昭君漫漫出塞路

高山巍峨,河水湍湍,悬崖赤壁、道阻且长……面对一路的视野变幻,那个三年不见君面的姑娘,或者早已豁然:

对“前任”最好的报复,

不是让他怎样,而是自己活得漂亮!

5

历经万苦的昭君,终于到了西域的单于庭。

他封她为“宁胡阏氏”,即为匈奴的王后对她极尽宠爱,教她骑马、喝羊奶、说胡话;

她因水土不服而生病,他为她亲自熬药;并上书汉朝,愿永保塞上安宁。

于是,那些睡不惯的帐篷、吃不惯的羯膻,胡地荒凉萧瑟、单于垂垂老矣……对她来说,便也不在话下,不过是多了些生活的五味陈杂。

次年,冷清的毡房里,照进了明媚的光,他们生下一个健壮的男婴。

可就在一切慢慢向暖的时候,命运竟再一次张开了翻云覆雨手

公元前31年,五十多岁的呼韩邪病逝。

这不过是他们和亲后的第三年。

老单于的死,让昭君不得不再一次面对异域的荒凉,心冷难奈之下,她“上书求归”。

根据史料,大意如下:

“妾有幸被选为后宫佳丽,实意以身相报君恩。只是如今匈奴国内人事变化,单于已逝,我天天遥望汉朝的边关。臣妾家乡还有我的父母和弟弟啊,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怜悯,让我返回汉朝吧!”

只是,那时汉朝已改成汉成帝的天下,他当然不愿为一个女人的死活,去做任何可能动摇边境安宁的事儿。

于是,成帝只是简简单单回了三个字:从胡俗。

什么叫从胡俗呢?

就是“夫死,妻其后母”,即老单于的儿子可以在老爹死后,再娶老爹的老婆。

这对匈奴,是在人少地荒下的一种生存方式;可对昭君,却是有悖汉人伦理的奇耻大辱!

可还能有什么办法?

好在继子复株累和她年纪相仿,又是对她真心敬重,两人在一起后,她又给新单于复株累相继生了两个女儿……

于是,那片浩瀚无尽的大漠之上,有儿有女,日子总还过得有所寄托。

然而,命运依旧让人啼笑皆非!

新单于复株累在和昭君生活了11年后,也撒手人寰……

这次等待昭君的是什么?

按照风俗,她又要被迫嫁给新的单于,即是自己曾经名义下的孙子!

这位新单于对昭君可谓毫无情感可言,他倒是把昭君唯一的儿子看成继承王位的眼中钉!为了永绝后患,他先下手为强,很快就把昭君的儿子给杀了。

至此,昭君就在史书中消失了。史上对她的晚年,竟然是一片空白。

塞外飞霜、思念离别,可忍;

可一再的侮辱与折磨,不可忍。

人们猜测:

昭君三嫁单于后服毒自尽。走时候不过41岁。

6

读昭君的故事时,我常常忍不住会想:

如果当初她没埋没汉宫,而是与元帝“金风玉露喜相逢”,那么会有一段郎情妾意吗?

还真是有可能。毕竟元帝的特点是“柔仁好儒”,作为皇帝,他优柔寡断,但作为男人,他用情至深且诗意浪漫。

只是,这样的昭君,大概与无数后宫女人一样,在荣辱与得失、幸喜与落寞、温馨与悲怨中,庸庸碌碌。

那么,如果她在远赴匈奴、单于归天、完成使命后,成帝允许她回乡团聚,她的命运是否就不用那么悲惨呢?

答案却是断无可能。

且不说再回中原,又是一段崎岖路;

就算平安归来,那时的大汉已物是人非,汉成帝荒淫奢靡,专宠赵飞燕与赵合德。

昏君当道、时局动荡,等待她的,多半是另一番悲惨吧。

可叹可惜之余,

让我不由想起张爱玲的一段文字: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中国四大美女之

-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