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佛门有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两者其实是一个意思说的两家话。

“入则孝,出则悌”即是孝顺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谨而信”,谨言慎行、诚实守信,“谨”我觉得不应该理解为寡言少语应该是谨言慎行,一个人谨言慎行可能表现出寡言少语,但是寡言少语就不一定是谨言慎行了,谨言慎行是内在的修养,寡言少语则是说外在的表现。“泛爱众而亲仁”,不光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还关爱其他的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便是儒家所提倡的由近及远的波浪式的仁爱之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然后上述这些做好了,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这里不妨探讨一个问题,“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为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后再来学习文化知识,这样的解释是否是最恰当的?这样的解释看起来是正确的,也和孔子的一贯思想是符合的,孔子强调内在的修养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始终是把修身为人作为首要的位置,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接受下来,就片面的非要分出个主次顺序觉得我们需要把修养提高了才有资格学习文化知识,修养是一辈子的事,所以就连曾子才能在临终之际说出“吾知免矣”的感叹,普通人恐怕一生也无法真正的实现一二,而且这样的修养到底修养到什么样的程度也是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的,所以你无法做出一个修养与文化修炼顺序的时间定位,所以这句话不能这样解释,我觉得解释应该把所有的贯通并列起来,那么我的翻译是孔子说,弟子们你们应该时时刻刻努力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不断淬炼自己的修养,同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两者都要不断的精进,一生不间断的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上述的发挥和疑问当然是站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维度讨论的,如果我们肯定夫子的这样分段式的教诲,那么我觉得其中必定有着不一样的语境使得夫子在当时的语境说这个话是有道理的,那么如果从这点假设出发怎样去理解夫子的这句话呢,当时具体的语境已经深沉历史无法得知,我们知道夫子的道德修养甚高,他的文化素养也是极其高深,不然就不会有五经的问世了,夫子绝对是清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绝非这样简简单单贬低历史文化的价值,那为什么夫子会对弟子们说这样的话呢,这里不妨大胆假设一下,弟子们在孔子的教导下文化修养一直在提高,但是我们知道道德修养这块非得要经过无数的打磨才成,甚为不易,文化知识那可就简单的多了,我想应该是弟子们当时有一种重文化知识轻道德修养的浮躁的氛围,所以夫子在这里只是想敲打下一下弟子们,不要舍本逐末,要认识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同时夫子只是提点几个简单平实的目标给大家,只是抛出了一个种子,让大家觉得容易做到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再说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是夫子的至高的目标,《大学》中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孝悌谨信”属于“明德”,“泛爱众”属于“亲民”,“至于至善”和“亲仁”都是一个至高的目标,“亲仁”不单单可以翻译为亲近贤德之人,同时也是不断地达到仁的境界。所以这句话和《大学》开篇明义都是同一个意思,也即是佛家所说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成佛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