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抗战剧的人们对于日本鬼子的炮楼都有深刻印象。毕竟,那是一个小国侵占一个大国(也是他的老师啊)累累罪行的见证。要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由于兵员少,因而每到一处都构筑碉堡,以镇压人民反抗,“碉堡”即为“炮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标准的说法,炮楼是一种四周有枪眼,可以瞭望并射击的高碉堡。基本结构是大部分炮楼有两塔枪分设对角,重生和装备一定都在一楼,二楼是地面出口,主控在二楼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炮楼真那么好打吗?有资料说,当年的115师老战士回忆,1943年11月,打石沟堰日军炮楼历时5天。要知道,日军一般一个小据点一个小分队即一个步兵班左右,但其中有三八大盖,机枪,掷弹筒。以中国军队尤其是游击队的装备要攻下一个炮楼是难的。所以内外接应也是很重要的一条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有人总结,装备落后情况下,强行攻占炮楼,第一步火力封堵二楼地面两出口,逼近炮楼并清除周围防御工程,彻底隔断敌炮楼。第二步,采取各种措施接近炮楼,用炸药、手榴弹包轰、轰、轰,(这一过程有小炮自然效果最好!)或者可能的话,火攻。但最好的方式,还是奇袭加内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当年的欧洲战场少有林立的碉堡呢?只因为敌方的火炮比较猛,费半天劲造一个炮楼,经不住对方一顿轰。话说回来,闪电战下,坚固马其诺也失去效用啊。所以这和国情、民情、地形等都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