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知识水平的不等,能力高低不同,但上天给每一个成功者的机会是同等的。这就靠你自己去把握,通过不断努力去争取,这一点我感触很深。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一连串儿的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之事。

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在每个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劳可好的习惯。

鲁迅说得更清楚: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天道酬勤“,”笨鸟先飞,尚可领先,”何况并非人人都是“笨鸟”。

“勤奋”,使青年人如虎添翼,能飞又能闯。

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进方可有生命力,学习更是如此,不前进就是后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人才云集,竞争对手强大。

快节奏的生活,高度的竞争又时刻令人体会到一种莫大的压力,潜移默化地催人上进。

成绩的得来可不像老鹰抓小鸡那样容易,而是勤奋学习得来的。

停滞一步便会落后于人。

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这里的人的勤奋学习的精神,应该对青年人有所启发,让我们来共同看一看吧。

很多同学早上六点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去睡觉,去图书馆、教学楼苦读,长年不懈。

北大人不但勤于学习,还勤于思索,勤于社会实践活之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始终是北大精魂里长流不息的血液,他们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社会……,并为之付出相应的行动。

每逢寒暑假,他们都不放过学习的大好机会,或留在校园中读各类书籍,以强化专业、拓展学识;或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南闯北,了解祖国各地的方方面面,大有一番“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

比如,中西部发展协会,在1997年寒假期间就曾奔赴湖南沅陵做社会调查,以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孙树立,1986年考入了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力学专业——北大力学系力学专业,他以优异的成绩和工作能力获得了首届光华奖及优秀毕业生奖,并以班内第一名的成绩免试推荐上本系硕士研究生。

1993年,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又被免试推荐为博士研究生,专门从事计算力学方面的研究。

自1989年起,孙树立就开始参与袁明武教授领导的大型微机结构分析通用程序SAP84的开发、研制和维护工作。

研究生阶段,他在高层建筑领域开发了空间剪力墙单元,改变了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简化模型不能处理复杂多变结构的状况,达到国内领选水平,得到工程界的肯定。

根据这一成果完善的SAP84成功地运用于许多高层及复杂结构工程计算中,效果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孙树立又在前人的非线性有限元伪弧长求解算法基础上,提出了该算法具体的数值求解方案,真正完全、高效地实现了伪弧长算法。

另外,他在常旋转自由度的有限单元的研究及应用方面,综合了众家之长,提出了新的模型和观点,还独立开发了《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程序》。

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他的为人正如他的导师袁明武教授所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

1994年到1996年初,他曾作为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公派到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

在香港所选的功课成绩全部都是A等,那里的老师以优厚的待遇真诚挽留,却被孙树立谢绝了。

在学习期满后他坚决地返回了北大,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1996年12月6日,他在人民大会堂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建筑奖学金1996年度特等奖,成为1996年度北京市众高校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大学生,这在全国也只有十人。

钱穆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是从乡土中走出来的国学大师。

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后又随西南联大到西南后方,直到1940年离开昆明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

这期间也曾在清华兼课,可以说是对北大、清华两校都有影响的国学大师。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他没有留过洋,他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长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

他是从乡土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来的史学巨擘。

他在中小学任教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考据、训诂亦极嗜好,终身以史学为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无论是吃饭、课间休息、上厕所都要看书,不分严寒酷暑。夏天为防蚊叮,他学父亲把双足放在水中坚持夜读。

又效仿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方法,定于每日清晨必读经、子等难读之书,夜晚后开始读史书,中间上下午读一些闲杂书,科学安排时间。

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有时间思考问题,1918年他学会了静坐,每天下午四点后必在寝室静坐,体悟到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才能静,才能排除杂念,专心攻读和思考。

语言学专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奋进的经历。

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传授他的治学之道。

他年轻时夜以继日地看书,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博览群书,打下了后来做学问的基础。

他24岁学英语,27岁学法语,50岁学俄语,80高龄开始学日语。

这种精神使他后来精通六国语言和几十种中国方言。

文革期间,王力遭到批斗,晚上坚持著书立说。

1976年以后,他加快了研究的进度,每天坚持工作8小时以上。

正是勤奋刻苦地学习,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学多才而且硕果累累。

王力教授一生写了40多种学术著作,近200篇科学论文,共上千万字(译著不计在内)。他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的广阔领域,无论是语法、音韵和词汇,无论是汉语的现状和历史,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发,无不是用勤劳的学习而获得的。

王力非常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文字改革、汉语规划化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积极领导汉语教研室对语言文字教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创新。

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从1964年出版至今,一直是全国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好教材。

可这“天才”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勤奋学来的;如果说成功,王力教授也可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了,而这成功的途径,是用辛勤刻苦的汗水来冲刷的。

惟有勤奋、努力,不停地学习,进步,成功的征途才会少一些弯路,才会少一曲折。

自古以来,惟有勤奋才是无往不胜的成功秘诀。

此文章为 睿智教育 原创,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