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风暮雨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是合家团圆、欢聚一堂的喜庆日子,但建炎四年的春节,对宋高宗来说,却是狼狈逃命、漂泊海上、缺衣少食,甚至到寺庙蹭饭吃的悲惨回忆!

一国之君,在凄风苦雨中过节的悲惨局面,正是宋高宗一手造成的——气死宗泽,自毁长城,给金军南侵创造了可乘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精忠岳飞》宋高宗形象

事情要从宗泽出任东京留守说起。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徽、钦二帝被金军掳往北方,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并改元建炎,六月,任命老将宗泽为东京留守,坐镇故都。

宗泽整顿部队,剿灭盗贼,稳定民心,同时主动联络和援助两河义军,共同抗击金军,可宋高宗却在十月,跑到了扬州。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十二月,金军分兵三路,第三次大举南侵,企图再次占领东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金名将宗泽画像

宗泽率领军民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先后挫败三路金军,两河义军也主动出击,频频袭扰金军后方,金军统帅完颜宗翰(粘罕)看到形势不利,急令全军后撤,宋军乘胜追击,并收复了部分失地。

金国倾尽全力的第三次进犯,被宗泽粉碎,最终无功而返,而南宋军民经过此战,消除了对金军的恐惧之心,收复失地的决心和意志空前高涨。

宗泽联合两河义军,计划利用夏季天气炎热之时北伐,但宋高宗对此并不感冒,反而担心宗泽和在五马山寨抗金的信王赵榛暗地交往,威胁到自己的皇帝宝座,就任命郭仲荀为东京副留守协助宗泽,实际上却是监视。

宗泽连上24道奏章,请求皇帝返回东京,但宋高宗一概置之不理,宗泽忧愤成疾背生毒疮而死,力挽狂澜的老英雄,被宋高宗给气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精忠岳飞》宗泽形象

新任东京留守杜充,无能、刻薄、狠毒,搞得留守司离心离德,失去了向心力,很多人愤然离去,杜充还愚蠢的中断对两河义军的援助,导致其被金军一一击败。

宗泽死后,东京留守司分崩离析,不再坚不可摧,而金军又解决了两河义军,没有了后顾之忧,立即准备南侵事宜。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八月,金军第四次南侵,建炎三年二月,兵临扬州城下,宋高宗仓惶出逃,一直跑到杭州,由于受惊过度,宋高宗丧失了生育能力!

建炎三年八月,金军第五次大举南侵,宋高宗从杭州出逃,先跑到明州(今浙江宁波),然后在定海县(今浙江定海)上船入海避难。

在逃命的路上,不知道宋高宗有没有想起宗泽?宗老英雄若在,金军又岂能长驱直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高宗画像

宋高宗在海上漂泊几天后,建炎四年的春节到了,大年初一,船队遇到强烈的海风,只好下锚停泊。(御舟碇海中)

大年初三,食物几乎断绝的船队,终于到达台州一个名为章安的小镇上,宋高宗在金鳌山祥符寺善济院中,吃了几样青菜和三个半炊饼,终于填饱了肚子,并一直住在这里,时至今日,金鳌山上还有宋高宗行在遗址。(帝次台州章安镇)

宋高宗吃饱了肚子,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金鳌阻潮》,诗曰:“碧天低处浪滔滔,万里无云见玉毫,不是长亭多一宿,海神留我看金鳌。”

不久,江淮发运副使宋辉送来了八万斛米和一些钱财布帛,解了燃眉之急,宋高宗对雪中送炭的宋辉心怀感激,后来任命其为临安知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精忠岳飞》宋高宗

快到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两艘贩卖桔子的商船到章安镇避风,宋高宗知道后大喜,立即买下所有桔子,分给船队的士兵食用,天黑后,宋高宗又命人在桔子皮中点灯,放入海中。

看到海上漂浮的桔灯,宋高宗应该会想起故都的上元节灯会吧?可惜东京已被金军搜刮劫掠,破败不堪,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几天后,明州失守的消息传来,宋高宗立即下令起锚,正月十八船队离开章安镇,南下温州。

金军在明州得知宋高宗出海后,上船追赶三百余里,先遇到风雨,后遭到宋军张公裕部的拦截,只好返航。(张公裕以大舶击退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精忠岳飞》宋高宗形象

二月,金军在明州屠城,并纵火焚烧,然后撤军北返,却在长江上遭到韩世忠的拦截,金军小船打不过宋军的艨艟巨舰,被逼入死水港黄天荡。

韩世忠初战获胜,向朝廷报捷,宋高宗看完奏章后,终于有了勇气,下令离开温州,向北进发。

到了越州(今浙江绍兴),宋高宗又不走了,因为被韩世忠围困的金军还在江南,一旦战局出现变化,在越州逃跑更方便快捷,不久,金军采用火攻,韩世忠作战失利的消息传来,宋高宗心里暗暗佩服自己的先见之明。

五月初,金军主力渡江北上,留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金军被岳飞歼灭,月底,岳飞押解金军俘虏到越州,献给皇帝,但宋高宗依然留在越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金名将岳飞

第二年,宋高宗改元“绍兴”,越州后来也改名为绍兴府,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宋高宗选定杭州为行都,并将其升格为临安府,终于起驾离开绍兴府,前往临安,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于临安府,开启了偏安半壁江山的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为【指缝间的历史】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