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绍兴五年(1135年)下诏禁止寄付兑便钱会子出城,因受到反对,次日取消。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钱端礼为临安太守,将会子官办,“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时期通行的“会子”印样,名为“行在会子库”。“行在会子库”中的“行在”,指的是当时的首都临安,即今之杭州;会子库即原会子务,是主管会子的机构。该版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为铜质版材,竖长方形版面,长17.4厘米,宽11.8厘米。版面正中横书“行在会子库”五个大字。上部左边刻“大壹贯文省”,右边刻“第壹佰拾料”,中间方框内刻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五十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