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十一)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禘”是古代一种极为重大的祭祀之礼,旧天子之丧,新天子奉其神主入庙,必先大祭于太庙,上至始祖,下及历代之祖皆合祭,只有天子有权举行,但周成王因周公旦对王朝的巨大功勋,特许他举行禘礼,其后代鲁国国君沿用此例。“灌”是祭祀礼仪上的一个程序,即向受祭者第一次献酒,本做“裸”,古代祭祀,用活人以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尸”,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其闻到“郁鬯”(chang4一种用郁金草合黑黍酿的酒)的香气。朱熹说“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之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也。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和上一段连起来看,如此重大的国家祭祀礼仪都表现得漫不经心,其他的礼乐不知道崩坏到如何程度了,当朝周制尚且如此,其他的更加不足看的了,难怪夫子感叹夏礼和殷礼不足以征之矣,礼仪是文饰,但是也能看出更深沉的东西,表面的尚且如此不重视,那么人心的懈怠傲慢便可见一斑,这里不仅仅表现出国家礼制的乱像,更深沉的是整个时代的物欲横流、人心诡谲的乱象,天下上下内心没有半丝的诚意,已然可以看见大乱的局面。后面有人就问孔子关于禘礼的基本理论等,孔子说他不知道,如果有知道这样理论的人让他去治理天下,那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这里孔子的不知可以断言是夫子的推诿之言,他绝对是知道的,只是夫子虽然不赞成鲁国的禘礼,但是他不愿深言,故不言不知,引用钱穆先生的注解“盖礼治即仁治,即本乎人心以为治。礼本乎人心,又绾神道、人伦而一之,其意深远,非人人所能知。故孔子答或人曰不知,不仅为鲁讳,亦实有所难言。”为什么说明白了禘礼就可以治理天下而易如反掌呢,禘礼只是一个形式的代表,就如钱穆先生所言,其背后代表着礼治的精神,如果真的能做到像周朝初期那样以礼治天下,那么时局就不会如现在如此的混乱,人心淳厚,社会也会稳定下来。而为什么孔子说不知道禘之礼,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国君隐讳的考虑,问孔子的人我觉得就是别有居心,孔子是大圣人是文化的集大成者,问问题的人看到国家典礼上的乱像已经有所察觉,所以他是知道而故意想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以孔子的名望来达到最大的舆论影响力,孔子其实很为难,说了对本国的舆论不利,不说又会让别人讥嘲身为圣人却连基本礼仪都不知道的浅薄,所以我说此人居心不良、居心叵测,所谓借刀杀人即是如此,而他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而不用任何实际的代价,孔子的回答其实非常的巧妙,“不知也。知其说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说不知道吧,但是孔子又说“知其说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说明孔子对于这套学说很是了解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孔子又说自己不知道,所以孔子的意思应该是我知道但是我只是没有什么想多说的,我想表达只是谁要是真的以此礼仪的精神治国那么便会得心应手,所以孔子即是说了也是没说,问问题的人看似两个无解的陷阱都没有困住孔子,被孔子巧妙地避开了,而且应对的有礼有节、恰如分寸,所以“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便是孔子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