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同,

不仅有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更有雕刻在青砖上的艺术之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珍贵的影像资料中,从留存的民居旧院中,都可以看到大同砖雕的辉煌痕迹。它们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姿态排布在大同的寺观、四合院、影壁、门楼、花墙之上,把灵动之美和美好的祈愿与尊崇涵盖在每一刀、每一线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缩版古建的斗拱、梁架完全遵照古建的榫卯结构

明清时期大同砖雕艺术的发展跃于巅峰,代王府的兴建与众多龙壁的出现,让大同的砖雕技艺在全国都有影响力。其中最具盛名的是盛氏家族。盛氏家族在清道光年间就已发展为小有实力的“营造坊”,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大同的好多古建都有盛氏家族的砖雕作品,远在百年前的大同龙王庙、火神庙、太平寺、天尊庙和名门望族的四合院,近到复建的代王府、文庙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缩版鼓楼

在最近公布的我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大同砖雕名列其中。而申报此项“非遗”的正是盛向东、盛开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缩版的六角亭

盛氏家族第六代传人盛向东、第七代传人盛开,不仅将祖上的砖雕技艺传承下来,更将砖雕技艺拓展为古建微缩景观、煤雕等。父子俩开创的“巧工坊”获多项国家专利,已成为大同工艺美术的领头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缩版雁塔

最近,盛氏父子带领30多位工艺美术师刚刚完成一个“大活儿”——大同古城微缩版。面积3.28平方公里的大同古城,按1:300的比例呈现于中国雕塑博物馆。微缩版的大同古城76平米,尽现明清风貌,每一个景点、每一处街巷、每一处四合院都完全按照比例精致复原,真砖实木、砖木结合,真实再现。这件历时四个月的作品并非巧工坊最大的微缩古建,他们曾在2016年制作的内蒙古库伦三大寺微缩景观达到150平米,完美呈现了三大寺的辉煌气度。去年的省文博会上,大同展区的明堂微缩版也出自巧工坊。气势恢弘、古雅端庄的明堂微缩版,每一个斗拱、门窗都严密精细,完全把明堂以微缩的方式传神地搬到了文博会。作品中的琉璃和砖瓦均是按大型烧砖工艺来制作,而所有的木构都采用榫卯结构,真正体现了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这件作品艳惊四座,成为文博会的靓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缩版四牌楼

作为盛氏家族的传承人,盛向东参加工作时是市房产局的木匠,每天走街串巷,为古城里的四合院修修补补。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见识了大同古建筑的诸多精妙之处。他并不局限于祖传的砖雕技艺,涉略木雕、泥塑、煤雕等多个领域。无论在哪种材质上雕刻与创作,他总把近四十年自己内心对艺术的那份执着融化于一刀一刻之间。那些盛开在青砖上的花朵,成为他最得意的杰作,所以不难想象他给儿子取名:盛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盛向东的精益求精让盛开受益匪浅

盛开,不善言谈,整天都“泡”在作坊里,经常满脸的砖灰末、木头末,这位我市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的作品里。今年35岁的盛开,当年读的是医专,差一点成为一名医生。家族的影响,父亲的期盼,最终他还是拿起了刻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自家的配方调制,烧制出一块块仿古青砖

在传承祖艺和制作中,盛开意识到砖雕艺术的独特魅力,砖雕技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可以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而且还赋予建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他也想到,砖雕技艺如果没有拓展,没有市场的支撑,没有大众的基础,终究会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生命力。在做过几年砖雕、木雕技术之后,他敏锐地想到了微缩古建这条路。于是他开始尝试做古建微缩。而这时才显示出父亲的厉害之处:自己配方烧制微缩古建用的青砖、琉璃,按照传统木工做法,拼接卯榫、斗拱、梁柱、门窗。于是在他们父子手里,亭台楼阁、宫宇殿堂“复活”于台案之上。窗户能推开,梁柱能拆卸,完完全全的微缩版,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也很快找到了市场,景区、展会成为最多的客户。如今,巧工坊的古建微缩已声名远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房子装上门窗

从2016年开始,巧工坊的名字被更多来自北京、上海、太原的中小学生所熟知,甚至在全国享有大名的东阳木雕工艺大师来学习。这缘于盛氏父子创建的老手艺体验基地对古建工艺的传播与普及。他们多次与旅行社合作,把孩子们带到体验基地,亲自为他们讲解,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通过一堂堂手工课普及大同砖雕、木雕以及古建工艺知识。巧工坊里的30多位手艺人,有多位义工。他们出于对古建工艺的爱好,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制作。巧工坊还聘请没有经济收入、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车间工作,把曾在外地打拼的本地手艺人请回来共同发展,招聘大学毕业生,手把手地教他们古建模型构件,利用下乡扶贫的机会给农民们传授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工坊的老手艺人

盛开有个宏大的心愿:将来在大同建一个古建微缩博物馆,将山西乃至全国的知名古建微缩呈现于博物馆里,让世人了解、珍惜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精华。而大同砖雕的传承也会通过微缩古建,扩大影响力,保有蓬勃的生命力……

  文:贺英

图:贺英 何金春

来源:大同晚报

本期编辑:王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哎呀,你就点个ZAN再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