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是曹魏阵营中的重要角色,他给多数人的印象是性如烈火的独目将军,这得益于后世小说的塑造。诚然,独特的外貌和强硬的个性都是历史上夏侯惇的特点,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夏侯惇形象并不能完全概括夏侯惇的历史形象。

一、“拔矢啖睛”故事的历史原型

与其他的汉末三国人物不同,夏侯惇具有显著的外貌特征,即左目因战争的缘故而伤残。《三国演义》第十八回中,罗贯中先生用“夏侯惇拔矢啖睛”半个回目来具体介绍夏侯惇左目伤残的经过。小说中,夏侯惇奉命救援刘备而与吕布军团交战,在与吕布部将高顺的对决中不幸被吕布手下的曹性用暗箭射中左目,夏侯惇用手拔箭,结果用力过猛将眼珠一并拔出,最后夏侯惇将自己的眼珠吞下并斩杀了曹性。整个战斗的过程描绘得既紧张又生动。尤其是夏侯惇拔矢啖睛时所说的那句“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可谓悲壮,试想夏侯惇在眼部受到剧烈疼痛的情形下犹能负痛杀敌,非勇将不能为此举。在笔者看来,“拔矢啖睛”的疼痛程度堪比小说中关公刮骨疗毒,由此也引发了后世将夏侯惇与关羽对比的种种轶事。凭此情节,夏侯惇的猛将形象深入人心。

“拔矢啖睛”虽然精彩,但其具体过程是小说虚构的,在历史上,虽然记载了夏侯惇从曹操征吕布时左目受伤的情况,却没有提及细节。《三国志 夏侯惇传》载:“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和小说中半个回目的情节渲染相比,正史的记载要简洁得多,据此,夏侯惇是否有“拔矢啖睛”的行为也就不得而知了。而另一则记载给我们带来了其他的信息,《魏略》载:“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可见,夏侯惇对这次战斗导致的“毁容”十分在意,能够看出,历史上的夏侯惇还是很注重个人的形象的,这也和小说中夏侯惇“拔矢啖睛”的粗犷行为不太相符。

因此,“拔矢啖睛”的故事虽然好看,但在历史上未必存在。在笔者看来,后世小说虚构“拔矢啖睛”虽然借助了正史记载,但意在表现夏侯惇的勇猛,以期将夏侯惇猛将的形象固定。

二、夏侯惇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夏侯惇性虽然勇猛过人,但脾气急躁,因此常常吃亏。性急少谋也就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夏侯惇的固定形象。在历史上,夏侯惇确乎有性如烈火的一面,《三国志 夏侯惇传》载:“(惇)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这段历史记载应当说就是夏侯惇性情刚烈的历史原型。然而,综观历史上的夏侯惇,这种如火的个性并未伴随其一生,史书评价中夏侯惇其人还是偏向于稳重的。《三国志 夏侯惇传》曾经总结:“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从这里的评价可以看出:第一,夏侯惇注重文化学习和重视伦理道义(尤其是对师生关系,夏侯惇极其尊敬师长),第二,夏侯惇为人清净、节俭。这不仅与历史上描述的夏侯惇早年性如烈火的形象大为不同,亦和后世小说中塑造的勇猛形象迥异。

事实上,我们常见的夏侯惇形象是经后世改造过的,性如烈火的急躁脾气在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形象,拥有这一脾性的人往往异常勇猛但缺乏谋略,小说中曹魏的诸多将领都有这样的“通病”,而夏侯惇无疑是曹魏诸将的代表。因此,他急躁的个性将会被表现得更为突出。但真实的历史中,夏侯惇的个性却并非如此,虽然在其早年也有“以烈气闻”的声名,但总体而言,夏侯惇的性格特征并不突出。在笔者看来,夏侯惇的个性大抵经历了从性如烈火到稳健内敛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亦和夏侯惇所遭遇的诸多事件有关。

三、夏侯惇的丰富经历

小说中的夏侯惇和历史上的夏侯惇最大的不同在于:小说中夏侯惇始终活跃在战场上,以勇猛著称;而历史上的夏侯惇虽然饱经雨雪风霜,但却平平无奇。“拔矢啖睛”的小说演绎固然好看,这是因为后人将夏侯惇在阵前的勇猛表现到了极致,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夏侯惇的猛将形象成为了众人的刻板印象。然而历史上的夏侯惇,其表现似乎并没有小说中的出色。

根据《三国志 夏侯惇传》的记载,夏侯惇曾经从征过(如:“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留守过(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耕种过(“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督军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其经历可以说是曹魏诸将中最为丰富的。但是,从夏侯惇的履历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以下的问题:第一,夏侯惇所做之事并不固定,他几乎什么在位置都待过。第二,正因为夏侯惇所做之事经常更换,所以夏侯惇并没有出色的战绩或功绩,相反,倒是有不少的败绩和囧事。如:随军出征,不能斩将夺旗,却被射伤左目导致伤残;又如:率军留守,不能固守城池,反被敌方劫持(“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可以说,史书中夏侯惇的军事水平是非常一般甚至于平庸的。所幸,在屯田耕种时夏侯惇身先士卒,多少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一些实惠,也使得夏侯惇自己的履历不至于太难看。

由此看出,夏侯惇虽然经历得多,但并不精专,且不说与非宗亲的曹魏优秀将领相比,较之于同辈的宗亲将领,夏侯渊坐镇西陲,曹仁镇守襄樊,他们的功绩似乎都远胜夏侯惇。然而,夏侯惇最终在曹魏的地位却比任何人都要高,受到统治者的“特见亲重”,这不得不说有特殊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夏侯惇受到曹魏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是因为其符合曹魏最高统治者的要求。一者,夏侯惇虽然没有功劳但颇具苦劳。夏侯惇见证并参与了曹氏的艰难创业,经历丰富,在很多位置上都待过,而其他的宗亲将领和优秀的外姓将领都极少有这样的履历。此外,撇开外姓将领,在宗亲将领之中,曹魏的最高统治者大抵认为:宗亲将领的苦劳比功劳重要。所以,夏侯惇能够位居宗亲将领之冠。二者,夏侯惇为人清俭,能够作为统治者的道德榜样,尤其是在曹魏政权初定的背景下,相比于曹洪的奢靡,夏侯惇不治产业的行为对曹魏正面的政治宣传有着积极的作用。

至于为何夏侯惇会由年轻时的“以烈气闻”转变到最终的清净无为,笔者有以下两种猜想:一种是被动的接受,即夏侯惇在遭遇诸多事件后,心志已经被岁月磨平,故而呈现消极的姿态。另一种则是主动改变,即夏侯惇意识到仅凭一腔热血是难以在复杂的世道中立足,多样的经历给予了其更多的处世经验,故而使其由当年的热血青年变为老成持重之人。

小说中的夏侯惇虽然轻躁少谋,但却表现了其在战场上的风采。历史上的夏侯惇虽然稳健持重,但这背后却也蕴藏着无尽的风霜洗礼。作为曹魏宗室的元老级人物,夏侯惇在历史上的声名非因战功,除了血缘关系,更重要的在于其丰富的经历。由此看,小说展现的大抵是夏侯惇的冰山一角,历史上饱经风霜的夏侯惇则更加真实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