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每天收取最新主内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央视一套《见证·发现之旅》栏目组拍摄,反映英国宣教士柏格理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的电视专题片《在天那边》,共3集,每集30分钟,于2008年4月16日至18日晚0:10分在CCTV-1每晚播出1集。

柏格理的故事:

1904年7月12日,威宁和水城一带的4个“大花苗”跋山涉水走了几天,找到了昭通圣经公会布道所的牧师柏格理(Samuel Pollard)。大花苗人称这年为“龙年得道”。

为逃避杀戮,这支被称为“大花苗”的族系逃到了滇黔川最荒凉偏僻的山区,他们没有土地,靠租种彝族土目地主的土地,过着刀耕火种、结绳刻木的生活。困苦的时候,“迷失在山野里的羔羊”的传言让他们看到了“我们苗家的希望”。

这年,柏格理39岁。这个22岁就来到中国的牧师一直希望着能像至非洲传道的李文斯顿那样引领一个民族皈依。他在昭通创立了“中西学堂”和“女子学校”,发动过“天足会”,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到金沙江附近的凉山彝族中去传教,但效果甚微。一直在默默祈祷着的他抓住了大花苗民伸过来的犹豫的手。

这年冬天,柏格理和几名苗族、汉族信徒到了滇黔交界处的石门坎……

在数十年间,这片荒凉贫瘠得只有十余户人家的苗族村寨一度被建设成为“苗族文化的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柏格理牧师和他的同工们留下了让苗族同胞永志难忘的贡献:

一是创办现代教育,开了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教育先河。在学生中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石门坎本部建起了礼堂、游泳池、足球场,开展足球、体操、健身、田径等体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都得到了发展。截止1949年,川滇黔结合部的教会学校有中学5所,小学50余所,为边区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培养了大量人才,为苗族培养了300多个中学生、30余个大学生、2个博士生。

二是创办现代医院,把西医的医疗理念、技术、药品介绍到苗族地区,柏格理先后在昭通城内和石门坎等地创办了西医门诊、福滇医院(现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贫民医院等多所医院,为老百姓解除病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00多年前,石门坎苗族地区的小孩就可以享受接种牛痘疫苗服务了。

三是创制苗族文字。1906年,柏格理在当地汉族知识分子和苗族人士的帮助下,根据石门坎苗族语言的语音、语调,用拉丁文大写字母及其苗族服饰的一些符号创制了苗文,并将《圣经》(新约全书)、《颂主赞歌》等翻译成苗文进行传教。此文字后人称为柏格理苗文、石门坎苗文或老苗文。目前这种文字还在滇东北次方言苗族地区广泛使用。

四是传播了基督博爱的精神。柏格理及其追随者在传播福音、基督教思想、宣扬博爱精神中,以实际行动来印证这种精神,在石门坎地区建立了麻风病院、孤儿院、养老院等慈善机构。这在那些年代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直到现在我们都还没能够做到这一点。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