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不断丰富。住房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因为房子实现了财富自由?对于房子的认知是怎样的呢?

网易房产数据中心于4月20日-5月14日发起对网民的一项调查,调查覆盖了全国各地共5649名受访者,男性占75.7%,女性占24.3%,95.7%的受访者在20岁-50岁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查结果显示,近6成(58.7%)受访者目前的人均住房面积未超过40平方米。一线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普遍低于二线城市,“蜗居”现象更明显,其中深圳有约三分之一(33.5%)受访者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

调查发现,超过六成(63.6%)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住房条件持正面评价。而对自己住房条件越来越好的认同度,买了房的受访者明显高于租房者,他们中超过75.3%的人认为自己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租房者的比例仅为30.2%。

哪些因素会让受访者感到住房条件比较好呢?统计表明,小区环境(72.4%)位居首位;其次是交通条件好、通勤方便(71.00%)和住宅质量好(63.3%)。

调查还发现,假设手头有钱,受访者对于房产投资的青睐度最高。房产也占据了受访者家庭财富的重要部分。72.7%的受访者家庭总资产中的房产占比超40%,25.5%的受访者房产占比在80%以上。

住的更宽敞了吗?

58.7%受访者人均住房面积未超40平方米

一线城市蜗居”现象更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

然而,从本次调查结果看,近6成(58.7%)受访者目前的人均住房面积未超过40平方米。其中,有22.6%受访者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0-40平方米的占36.1%。

对比不同年龄层,发现30-39岁受访者的人均住房面积最小;其次是20-29岁。

30岁以上的受访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均住房面积也在不断攀升。其中,30-39岁、40-49岁、50-59岁三个年龄层,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比例不断上升,依次为37.6%、49.5%、68.1%。

调查显示,一线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普遍低于二线城市,“蜗居”现象更明显。

一线城市受访者中,深圳人均住房面积最小;上海人均住房面积最大。

具体来看,深圳有约三分之一(33.5%)受访者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北京这一数据为31.3%;上海和广州分别为27%和23.2%。

在被调查者中,买了房的受访者占65.4%,租房者占21.2%。

调查显示,租房者“蜗居”现象比已经买房者更明显。有超过一半(54%)的租房者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而买了房的这一比例仅为9.1%。买了房受访者,人均住房面积在20-40平方米占比最高,为38%;有超过一半(52.8%)受访者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

住房条件变好了吗?

有房一族75.3%认为住房条件越来越好

小区环境、交通条件、住宅质量最受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居住质量也不断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六成(63.6%)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住房条件持正面评价,其中56.5%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好”;7.1%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好”。

房价越来越贵,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买房越来越难,往往以租房作为“过渡”。

调查发现,租房受访者对目前住房条件的评价明显低于买了房的受访者,接近于“较差”水平,仅28.1%觉得住房条件比较好或非常好。而买了房的人这一比例高达高达78.6%。

年龄越大的受访者,往往对住房条件的评价也越高。20-29岁的年轻人,56.1%觉得目前自己的住房条件比较好或非常好;30-39岁的这一比例为63.2%;40-49岁为74.3%。

一线城市中,广州受访者对住房条件评价最高,61%的人觉得比较好,6.2%的人觉得非常好;而北京、上海、深圳觉得住房条件比较好的占比均未过半,分别仅为45%、47.2%、44.8%。

平均而言,二线城市受访者对住房条件的评价高于一线城市,如佛山、成都分别有68.1%、61.1%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住房条件比较好。

本次调查给出若干关于住房的说法,让受访者根据认同程度打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非常同意为4分。其中,“我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的说法,平均得分为2.77分,接近比较同意。

在这一点上,买了房的受访者认同度也明显高于租房者,75.3%的人认同自己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而租房者这一比例仅为30.2%。

年轻人对于自己住房条件越来越好的认同感呈现出“越来越低”的趋势。

一线城市中,同样是广州受访者对住房条件越来越好的认同度最高,甚至超过了二线城市中的成都。

对住房条件的评价还和年收入有关——即家庭年收入越高,越倾向认同自己的住房条件越好。

具体来看,有哪些因素会让人们感到住房条件比较好呢?统计发现,小区环境,如物业管理好、小区绿化好、建筑密度低(72.4%)是受访者最看重的;其次是交通条件好、通勤方便(71.00%);住宅质量好,如户型设计好、采光情况好(63.3%)位居第三。但对租房者来说,交通条件的重要性反而超过了小区环境。

其他受访者较为看重的因素还有自然环境好,如空气质量好、公园绿地多(51.00%)、教育配套好(47.80%)、治安管理好(42.10%)、居民素质高(35.80%)、商业配套成熟(28.20%)等。

住房压力大吗?

25.5%买房受访者房贷收入比超40%

年轻人还租/还贷压力越来越大

已经买了房的受访者中,全款买房占8.6%;每月房贷平均支出在4000元以内占42%;4000-7999元占27.6%;8000-11999元占10.4%;也有11.5%的人超过12000元。

具体来看,30-39岁受访者每月房贷平均支出最高;其次是40-49岁受访者;20-29岁受访年轻人每月房贷平均支出最少。

对于背负着房贷或租金的受访者来说,40.7%的人每个月房租或房贷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未超过20%;37%的人房租或房贷占收入的比重在20-40%之间;超过40%的占了22.3%。

调查显示,20-29岁的受访年轻人每个月房租或房贷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是最大的。这意味着他们的收入水平有限,每月交租或还贷压力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受访者房租或房贷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呈减小趋势。

调查发现,一线城市的“房奴”每个月还贷压力比较大。其中,深圳有57.9%的受访者每月房贷平均支出超过6000元;上海和北京这一数据分别为51.8%、50.6%;广州房贷平均支出水平最低,仅45.6%的受访者超过6000元;但仍普遍超过二线城市如成都(22.1%)、佛山(23.7%)。

调查还发现,租房受访者交租压力小于买房受访者的还贷压力。受访者中,87.2%的租房者房租收入比保持在40%以内,仅12.7%的人这一比例超过40%;而买了房的受访者中,有25.5%的人房贷收入比超过40%。

房产在家庭财富中占比如何?

房产投资最受青睐

25.5%称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超80%

在中国,受“居者有其屋”观念的影响,房子成为受追逐的对象,这使得房产占据了人们家庭财富的重要部分。

本次调查显示,72.7%的受访者表示家庭总资产中的房产占比超过了40%,更有25.5%的受访者房产占比在80%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加,受访者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越大。其中,20-29岁的受访年轻人,超过半数(50.5%)家庭总资产中房产所占比重超过60%;30-39岁的受访者一比重为63.3%;40-49岁为64.4%。

一线城市中,家庭财富中房产占比最高的是上海,有37.6%的人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超过80%;北京比例也不低,有30.5%;广州、深圳房产占比主要集中在60%-80%,分别占39.2%、32%。

买了房的受访者中,有超过7成(72.2%)的人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超过60%。其中,40.7%的人房产占比在60%-80%之间,31.5%的人房产占比在80%以上。

假设手头有钱,人们更青睐哪种投资方式?毫无疑问,房产投资最受欢迎(64.90%);其次是理财产品(34.70%);创业(22.70%)位居第三。

能接受一辈子租房吗?

72.9%受访者不能承受当前房价

60.1%租房者不能接受一辈子租房

经历了史上最严的调控,人们对房价的感受如何呢?本次调查发现,72.9%的受访者仍表示不能承受目前所在城市的房价。其中,40.4%的人表示不太能承受;32.5%的人表示完全无法承受。

分年龄层看,20-29岁、30-39岁、40-49岁受访者分别有37.2%、32.3%、28.7%完全无法承受房价;不太能承受的占比分别为39.1%、43.1%、35.9%。

一线城市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城市房价高。其中,超过一半的深圳(54.9%)和北京(50.4%)的受访者完全无法承受房价;上海、广州这一比例稍低,分别为39.30%、31.40%。

买不起房,是否意味着人们愿意加入“租房大军”,甚至能够接受一辈子租房呢?

关于“我觉得有房比没房更快乐”的说法(非常不同意为1分,非常同意为4分),平均得分为3.28分,介于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之间。

其中,买了房的受访者中,82.5%认同有房比没房更快乐,租房者这一占比也高达71.9%。

调查还显示,有76.4%的受访者不能接受一辈子租房,仅6.5%能接受;17.1%表示要看经济条件或政策走向。

其中,30-39岁年龄层的受访者对一辈子租房接受度最低,77.2%都表示无法接受。租房受访者对一辈子租房的接受度虽然比买房受访者高出23.2个百分点,但仍有60.1%的人表示不能接受。

房子能为你带来什么。本次调查还设置了一道题考察受访者追逐房子背后的原因。结果显示,居住安全感、稳定性、幸福感排名前三。其他比较重要的还有资产保值增值、孩子上学的保障、城市归属感、生活品质的提高等。

租房受访者的漂泊感更强烈。调查发现,他们更看重房子带来的居住稳定性,这一因素超越了居住安全感。人均住房面积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即低于40平方米)的受访者,他们首要追求的也是住房带来的居住稳定性。

此外,年收入40万以内的受访者,更看重房子带来的居住稳定性;40万-100万之间则更看重居住安全感。年收入百万以上的受访者,更多把房子作为投机品,最看重资产保值增值这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