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失业大学生也能创办出蓬勃发展的科技媒体?这可不是开玩笑。美国科技媒体Technically Philly的CEO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传奇经历。从找不到工作到自主创业,他经历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引到第一批用户的?

出品| 外言社

翻译| kewell 编辑| 王茸

Christopher Wink在2008年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创办一家媒体公司。他只想先入了记者这行,再慢慢往上走。但那时正赶上金融危机,美国报业“大出血”,开始了大规模裁人的时期,于是,他找工作都成了问题。

因为绝望,他最终跟几个大学朋友在Wordpress上推出了名为“Technically Philly”的博客网站,报道本地科技产业。当时,本地媒体可都不怎么涉及这个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echnically Philly)

结果呢?他们的博客流量可观,还开始盈利。于是他们也扩张版图,在布鲁克林、巴尔的摩、华盛顿和德拉维尔都开设了分站。

最近,Wink接受了科技媒体记者Simon Owens的采访,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hristopher Wink)

Owens:你是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才走上创业道路的,对此有什么体会?

Wink:我确实可以分享那时间的痛苦回忆,但实际上,所有企业家都是在或绝望或勇敢的状态下开始创业的。我一开始偏向于绝望,但后来还是多了勇敢。

我毕业于费城的天普大学,跟其他学新闻的学生差不多,得到过报社实习的机会,在宾州首府报道市政工作。

我当时想好好干,争取在一个中等城市的报社先稳定下来,再慢慢往大城市走,实现我的记者梦。但在2008年,这个梦想并不现实,因为报社越来越萧条,大家心中也有数。

Owens:那时候报社都疯狂裁人,确实是个低谷时期。

Wink:真的,下坡路走了十年了。我在《费城问询报》足足实习了四五年,见过他们一次裁掉400人,编制不断缩小。我跟朋友们当然也意识到,在报社大概是没出路了。

从报社出来,几个朋友合计了一下,干脆自己造一艘“救生艇”吧。我的合伙人Brian Kirk在费城一直跟科技行业有联系,我也做过一些商业和政策的报道,所以就把各自的长处结合了一下。Brian告诉我,费城科技行业的发展是很有潜力,但大部分人根本没关注到。

Owens:为什么会做科技媒体呢?是因为你们以前参加过科技行业活动,发现人数可观吗?

Wink:是的,Brian告诉我一般的活动都能有上百人参加,大家都挺酷也都很聪明,做这方面的报道可能挺有意思。在全国层面上,TechCrunch(报道科技新闻、创业公司的科技媒体)已经人气很高,我们觉得科技媒体前景是很好的。于是,我们就在Wordpress上做了一个网站模板,开始拿着小本本,频繁参与科技活动,做新闻报道。

Owens:那本地科技圈是怎么看待你们的呢?

Wink:可想而知,一开始像我们这样的小媒体根本不入流。我们这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自人家根本没听过的什么博客媒体,确实会很奇怪。但当他们真正读了我们的报道后,就开始有人愿意接受采访了。然后靠圈子里的互相介绍,主流媒体也就接纳了我们,相信我们的职业操守。

反正大家都特别有热情,虽然是门外汉,但都很希望自己创作的东西被人读到。

Owens:你们的受众群是如何增长起来的?

Wink:这件事说起来很有意思。当时是我们做了一系列突发新闻报道,这可完全不像是本地科技媒体会写的内容。当时是传言有家公司着火了,我们的一个创业伙伴Sean Blanda就写了这个故事,其中提到这家公司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是好。结果有个企业老板找到我们说,自己愿意为受灾公司提供办公场地。

我们发现,大家把这个网站当作了一个沟通平台,就像推特一样。这和其它网站很不一样,在他们那里,这些人彼此之间是不认识的,就好像共处在一个黑暗的房间,而我们把灯打开了。

Owens:创业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在创办博客半年之后,我们积累了一些读者,也看到了不错的发展前景,于是我们想召集读者来一次见面会。我们联系了场地,还在网站和推特上放出了广告。大家都以为效果会很好,但结果那却是我人生中最尴尬的一天,因为一个人都没来,包括场地负责人。

现场就我们三个人,真的挺丢人的。我们也探讨了究竟要不要继续做下去,还好最终坚持下来了。一路走来我学到了很多,也深深记得那些一败涂地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wens:听说你们一开始就确定了不靠广告盈利,这是为什么?你们又是靠什么营收的呢?

Wink:在创业准备期,我20多岁,充满恐慌。我很深刻地记得,自己是如何手抖着打电话,哀求一家酒吧买下150美元的广告位的。但现在想来这根本毫无意义么,酒吧干嘛要买科技博客的广告位?

从一开始,我们对广告就不是特别有兴趣,经验也说明了这条路行不通。我们的受众群太小了,而广告本质上是面向大众的。网站上线两个月,我们就开会决定不走广告模式。这个决策在十年之后看也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能走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其实我是很讨厌研究什么媒体商业模式的,我觉得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新闻传播来提升价值。哪怕是开洗车店,也可以靠做出好内容来收获忠诚的订阅者。我们做活动、做订阅、接受本地广告,各种商业模式都用。

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是我们花了两年时间设计的Philly Tech Week。活动从2011年4月推出,当时赞助也卖出去了,可能有2万美元多的营收。今年,我们已经做了150场活动,到场人次都有几千。我觉得这已经达到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了。

Owens:你们是如何扩展到费城以外的市场的?

Wink:很简单,扩张的第一站巴尔的摩是因为那边有人主动联系了我们,当地有一家会员制的科技协会也在做类似的报道,所以我们相信巴尔的摩有市场潜力。我们不做日常民生新闻,但会报道企业裁员、本地政策。他们也帮我们介绍了一些赞助商。

但这第一分站的开张过程也是手忙脚乱。Sean退出团队了,我跟Brian决定把这当作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个兴趣。我们重拟了品牌名称为“Technically”,开始进军更大的市场。

Owens:在一个新市场,你们如何融入当地的媒体圈,找到立足之地呢?

Wink:我们会考虑当地有多少企业、IT相关的职业空缺有多少、大学分布情况以及可能的投资有多少。像在匹兹堡,我们会先做一家快闪店,看看市场和社区的反应。

我现在是CEO,自己也经常去谈生意,一般是当地消息灵通的人把我们介绍给投资人,我跟他们说明公司是做什么的。我们是比较深思熟虑的,因此我本人总是会到当地亲自看看。

做本地新闻,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我们网站有很多个本地站。但我们愿意花时间打好基础,做好内容工作。真正要融入市场,还是要做好新闻层面的东西。

Owens:在分站,你们往往一开始只有一个记者是吗?

Wink:是的,条件都是越往后越好。一开始只给外包合同,然后是兼职,然后再是全职。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成长体系,我们会对员工介绍这些东西,告诉他们可以期待些什么。

Owens:从编辑角度看,你们如何管理这些分站?

Wink:我们的每篇文章都是人工编辑的。很多人不明白媒体流程,不知道所有文章都是经过编辑的。比如Slack的内容更新,我们是有一个专门的内容分发团队来做的,所以账号活跃度很高。编辑还要做日常检查、每周检查、每月总结,一年开三四次全员大会。

Owens:在未来,你觉得你们的规模可以做到多大呢?

Wink:我也想过是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做。现在公司发展了十年,我们从充满恐惧、毫无经验的小记者变成了历尽艰辛的创业者,这个身份转变的时间差不多用了七年。

而最近三年,我们更多开始关注商务层面。说实话,比起做记者,现在我应该更擅长做CEO了:控制效率、复制模式、坚持原则。如果能在每个城市都开分站,那我当然很乐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