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约翰·拉贝作为西门子公司的负责人来到南京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约翰·拉贝被推选为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
十几位外籍人士共同建立南京安全区

先后庇护、救助难民25万人

2018年8月14日

约翰·拉贝的墓地

被柏林市政府列为柏林市荣誉纪念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誉纪念公墓是德国地方政府对逝者的一种荣誉的承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拉贝墓碑背后的故事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实展厅内,也有一座拉贝先生的墓碑。

1997年由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女士捐赠给我馆。

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民生凋敝,拉贝先生回德国后长期失业,缺少经济来源,处境极为艰难,每天仅靠一家人采集的野菜煮成的汤来果腹。

拉贝先生穷困潦倒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市民感激拉贝先生战时竭尽全力地救助,纷纷慷慨解囊为拉贝先生捐款捐物

1950年拉贝先生去世后,他的亲人将他安葬在柏林西郊的教堂墓园。

因德国墓地的使用期限有限,到1985年拉贝先生的墓地租借期已逾期了20年,墓园管理方要求收回墓地。

战后生活十分困苦的拉贝先生的家人万般无奈下只能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求助

得知这个消息后,南京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了感激拉贝先生在南京救助了无数难民的义举,不仅出资续租了墓地,而且为他修建了拉贝纪念墓园

为了让拉贝先生的墓碑重回故土,莱因哈特夫人将拉贝先生的墓碑捐赠给我馆,现于我馆史实展厅人道主义救援的部分中展出。

墓碑不仅铭记着拉贝先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也铭记着中国人民对拉贝先生的感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贝先生救助难民

南京大屠杀期间,二十多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利用其中立国国民的身份设置了安全区,实行人道主义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为:福斯特、米尔斯、拉贝、斯迈思、施佩林、费奇

 约翰·拉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拉贝

其中德国人约翰·拉贝先生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的国际委员会主席,与其他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成员一起,共同拯救了25万多名难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小粉桥1号的拉贝先生故居

拉贝先生竭尽全力救治难民,他将自己在小粉桥1号的住宅作为难民收容所,保护了600多名难民,在难民们眼中拉贝先生是他们的“活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被拉贝先生救助过的丁永庆老人

《拉贝日记》揭露日军暴行

当时,德国是日本的盟国。拉贝先生以其德国人的身份,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屠城暴行,并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在南京的所见所闻。

拉贝先生在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到:

汽车每开100-200米,我们就会碰上好几具尸体。死亡的都是平民,我检查了尸体,发现背部有被子弹击中的痕迹。看来这些人都是在逃跑的途中背后被击中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拉贝先生带着头盔办公

《拉贝日记》详细记载了日军在南京烧杀淫掠的暴行以及外籍人士艰难救助难民的事迹。

拉贝先生在1937年9月21日的日记中写到:

我绝对不想为了任何东西,拿我的生命去冒险。但这里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我作为一个正直的“汉堡商人”至今还无法跳跃过去。

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东道主国家面临巨大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

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

由于拉贝先生有将相关文件附在日记中的习惯,日记中大量的图片、信函、文件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贝日记》中保存了丰富的图片、信函、文件

拉贝先生在给日本大使馆福田先生的信中写到: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希望,日军能够根据有关战俘的战争法律规定,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给予这些放下武器的士兵宽大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贝日记》

正如1938年春节难民们送给拉贝先生的绸布上所写:“你拯救了千万不幸之人,助人于危难之中。”

这位战时拯救了无数难民生命的德国人,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

本期编辑:王诗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