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真是一部好剧!

1.【为官三思】

两句话你要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2.【饭要分开吃】

嘉靖(对胡宗宪):“你杀的人有严阁老的人,有吕公公的人,你就不怕他给你们小鞋穿?”

严嵩:“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明朝所有的官员都是朝廷的人。”

嘉靖:“朝廷也就是几座宫殿,几座衙门。饭还是要分锅吃的。

3.赵贞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死十万人是个数字,死百万人也是个数字,你我都挡不住啊。

4.严嵩:“人生在世,什么人最亲啊?”徐阶:“当然是父子最亲。”

老严:“未必。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按理说世上最难报之恩当父母之恩,可有几个儿子的作如是想啊。做儿子的都想着父母对他好是应该的,于是恩养就成了当然。”

5.嘉靖《论黄河水浊长江水清的治理》

嘉靖:你们要把这句话记住了,所谓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实指江山。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6.嘉靖: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时用之,不贤黜之。

7.错!是大明朝离不开你爹!你爹不光能杀人;治人;罢人;还会用人,只有用对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义!

8.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9.他们拿两百万,朕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朕的钱!!!

10.嘉靖:那么多人审你,谅你也不会心服口服。皇上叫我事先将这些人驳你的话,都告诉你,想听听你是怎样回他们的话。

海瑞:既然有旨意,该回的话我都会回。大人能否告诉我,你在哪个衙门任职。

嘉靖:和你一样,在大明朝任职,你只管回话。

海瑞:那就请问吧。

嘉靖:国子监司业李清源问你,我华夏三代以下可称贤君者,该首推何人?

海瑞:当首推汉文帝。

嘉靖:文帝之贤,文景之治,后人莫不颂之。你却在给皇上的奏疏里,引用狂生贾谊之言,求全苛责,借贬抑汉文帝以贬抑当今又土上。如此贤君尚被如此攻击,你心目中的贤明之君,是谁?

海瑞:尧舜禹汤。

嘉靖:李清源问的是三代以下。

海瑞:臣的奏疏里已经说了,三代以下,汉文帝堪称贤君。

嘉靖:李清源问你,既认汉文帝为贤君,为何反责文帝悠游退逊,多怠废之政,这是不是在影射当今的皇上?

嘉靖:为什么不回话?

海瑞:此言不值一驳。

嘉靖:是不值一驳,还是无言回驳?

海瑞:臣的奏疏他们没有看懂,他们也看不懂。因此不值一驳。

嘉靖:好大的学问。有旨意,你必须回驳。

海瑞:汉文帝不尊孔孟,崇尚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因此有悠游退逊之短,怠废政务之弊。但臣仍认文帝为贤君。因文帝有亲民近民之美,慈恕恭俭之德。以百姓之心为心,与民休养生息,继之景帝,光大文帝之德,始有文景之治。可是当今皇上,处处自以为效文景之举,二十年不上朝,美其名曰无为而治,修道设醮行,其实是大兴土木。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无一举与民休养生息,以致上奢下贪,耗尽民财,天下不治,民生困苦,要我直言,以汉文帝之贤,犹有废政之弊,当今皇上,不如汉文帝,远甚。

大明朝设官吏数万,竟无一人敢对皇上言之,我若不言,煌煌史册,自有后人言之。请大人将我的话,转问李清源,转问那些要驳斥我的百官。他们不言,我独言之,何为影射?我独言之,百官反而驳之,他们是不是想让皇上留骂名于千秋万代。

嘉靖:独你一人是忠臣良臣贤臣?

海瑞:我只是直臣。

嘉靖:无父无君的直臣!

海瑞:大人,能否将我的话,转奏皇上?

嘉靖:说。

海瑞:我四岁便没了父亲,家母守节一人将我带大。出而为官,家母便尊尊诲之,”尔虽无父,既食君禄,君即尔父”。其实岂止我海瑞一人视君若父,天下苍生无不视皇上若父,无奈当今皇上不将百姓视为子民,重用严党以来,从宫里二十四衙门派往各级的宦官,从朝廷到省、府、州、县所设官员,无不将百姓视为鱼肉。皇上深居西苑,一意玄修,几时察民间之疾苦,几时想过,几千万百姓虽有君而无父,虽有官而如盗?两京一十三省,皆是饥寒待毙之婴儿,刀俎待割至鱼肉。

君父,知否?

嘉靖:海瑞,朕送你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11.读书是为了明理,明了理就有了主张,知道该怎么做。但理是在变化的,又不能守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