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哪些传统节日曾经很隆重,现在知道的人却不多了?

文/张秀阳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是我们每个人乡愁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仍然比较隆重的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此外,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在历史的进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消失,只留下或浅或深的印痕。

以下是历史上曾经很隆重现在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的传统节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日节

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等,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

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人和动物都有各自的生日。鸡的生日是正月初一,狗的生日是正月初二,羊的生日是正月初三,猪的生日是正月初四,牛的生日是正月初五,马的生日是正月初六,人的生日是正月初七,谷的生日是正月初八。

“人日节”的中国民俗,因地区而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条,取健康长寿之意;有的地方吃用芹菜(勤快)、大蒜(划算)、葱(聪明)、韭菜(耐久)以及鱼(有余)、肉(取富足之意)、米果(取团圆之意)等做成的“七宝羹”,借七种菜的谐音或寓意,祝福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庭美满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日节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称作''社'';而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就是''社日''。

社字从示从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后来逐渐人格化,叫社会,俗称土地爷,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称土地奶奶)。有时,土地神与谷神合祀,这就是古代所谓的社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朝节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的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因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相近,又因吃生冷食物,对身体健康不利,此节逐渐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开始把这一天视为中国情人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因为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七月十五日就称中元节,祭祀先人。此外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

中元节原是小秋,农作物开始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还有下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元节

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也称“下元日”、“下元”。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下元节的来历最早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至节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看作一个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节日曾经很隆重,现在已不再为人所知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