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四十年恰好是中国经济变革的四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反映就是支付方式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现金与票证并行

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当时的支付方式在现在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而是需要先进+票证才能购买。哪个时候买粮食有粮本、粮票,买煤有煤票,买烟有烟票,买了烟想点着,还要凭火柴票买火柴,这种状态一只持续到199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河北省三市斤粮票

改革开放后,商品供应逐渐充分,1985年,政府放开粮食价格管控。商品敞开供应后,进入1990年代,凭票供应制度已名存实亡。当时,有地方居民使用粮食供应本,是为领取肉食补贴。1992年11月,粮票被废除。2001年5月1日,《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取消,此前有关文件规定同时废止,但未正式取消居民粮食供应本,民众可保留也可不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品《讲故事》

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一个叫做《讲故事》的小品中,粮票已经成为爷爷向孙子追忆往昔的物品。

在票据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先进支付方式成为主流,各种找零曾经一度困扰零售商家,那个时候换零钱是商家每天营业最头疼的事情,银行还曾经专门有为商业零售换零钱的业务。

贝塔斯曼书友会

而远距离支付则需要通过邮政汇款的方式。不知道你是否记得贝塔斯曼,一个神奇的存在,曾经长期占据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购物平台。哪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跨距离支付方式,从贝塔斯曼买书、买东西需要通过邮政汇款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邮政汇款单

当时还有一种奇怪的支付方式,就是储值卡消费,很多企业会发一些储值卡和消费券,以供员工到指定商店进行消费。互联网兴起后,一些互联网产品的购买也需要到报刊亭、书店等特定地方购买充值卡才能使用。当时打电话支付也有一种流行的支付方式就是电话卡,一度垄断固定电话业务和长途电话业务的支付方式。另外就是那个时候上网需要一种叫网卡的鬼东西,大学宿舍上网全靠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币充值卡

印象中最牛的就是电话费可以支付互联网产品的费用,那个时候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购买Q币等电子产品,以抵扣电话费的方法支付,也是一种奇葩的存在。当时的新闻时常出现,孩子为了充值Q币,把家长的电话搞欠费的故事。

银行开始承担主要支付业务

后来,随着2002年,中国银联的出现,刷卡消费日益成为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时尚商店门口普遍挂一个银联的小牌牌,表示自己的商店可以刷卡消费,一度引领了消费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处可见的银联标志

仿佛你不刷卡消费,你就不时尚一样。银联的出现,也意味着跨行消费成为可能,人们再也不用在因为商家是建行的卡,你是工行的卡就不能刷卡消费而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各样的U盾

那个时候,远程消费主要依靠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需要类似于U盾的东西,操作起来极其复杂,需要一个电子密码,看起来特别高科技,其实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第三方支付成为主流

五花八门的二维码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一句“没事,您扫扫”高度概括了我们今天的支付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流支付方式,现在通过第三方平台基本可以满足我们全部的消费支付需要。未来如何支付,大家可以展开畅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