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学的著作,里面记录的全是中医的最基础理论。其实,用三个字就能基本概括其中心思想:治未病。既然内经的核心思想是“治未病”,那么历代以来,那些名垂千古的神医,他们又是怎么理解的呢?比如我们熟悉的扁鹊等人,他们是否也是按照这种思想执行的呢?我认为是的,只是他们对“治未病”的理解,可能各有侧重,应该还可以分成三重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输入图片描述

第一重:妙手回春以医人

这类神医,他们在诊治上表现出非凡的艺术,不错,这不是简单的医术,而是一门艺术。能够用一些看似简单的诊治行为,表现为暗合“天人合一”的最高准则。例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代表人物就是扁鹊。你看他,看到赵国人重视妇女,就“为带下医”,看到周朝尊重老人家,就为“耳目痹医”也就是五官科,治疗什么眼花听力减退一类;到了秦国,看到秦国喜欢小孩子,就“为儿医”,这就叫入乡随俗,也可看出扁鹊的诊治手段非常丰富,所以用“妙手回春”来形容他的医术艺术,是非常合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扁鹊

第二重:匠心独具以医心

这类神医,他们不仅仅有高超的医术,能准确诊断出具体的“病根”。尤其在古代,还没有心理开导这种说法的时候,他们能开先河地用“心理疏导”一类的手段,无需用药却能够解决病人的痛苦,让饱受精神折磨之苦的人不药而愈。在那个时候,完全可以说是匠心独具。

据说战国时齐闵王得了“痏”病,也就是手颤抖肌肉痛一类的疾病,类似于现代说的帕金森症。齐国国内的名医束手无策,只能请宋国的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诊治以后判断是“思虑太甚”,也就是想多了,需要用发怒来治疗。于是文挚故意爽约三次,最后来见齐闵王时,鞋子都不脱踩到床上指着齐闵王大骂,齐闵王大怒,下令杀了文挚,而自己的病却因愤怒不治而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挚

其实文挚早就知道激怒的后果,但出于“医者父母心”的角度,用自己的生命换了病人的康复,这种仁爱胸怀和高超医术,实为“治心”妙法,我认为这一点比扁鹊还略胜一筹。

第三重:高瞻远瞩以医国

这类神医,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不拘泥于疾病和病人本身,他们在诊治病人的同时,还能敏锐地地洞察出、因为病人病情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外部变化。《国语》有这样的记载:“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赵武子曰,医及国家乎?医和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这里的“医和”就是我们常说的“和扁”里的“和”,他的名字还排在扁鹊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和

据说晋平公生病,秦景公派“医和”前去治病。一番诊治后,“医和”说病因在女色,而平公无法戒掉。赵武子指责“医和”不懂道理干涉晋之大事。“医和”却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甚至明说平公活不过十年,十年后的冬天赵武子也会去世,晋统属的各个诸侯都会倒戈,韩赵魏三分晋,春秋争霸也就成为过去式。这一环套一环的分析,让赵武子瞠目结舌。可是十年后,一切真的就完全按照“医和”所说的兑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武子

所以说,“医和”能够根据晋平公的疾病发展,分析出以后的形势变化,这才是真正的高瞻远瞩“上工医国”啊。虽然他远不如扁鹊的名气大,只论医术的话,也不见得会优秀多少,但这份敏锐的观察和精准的分析,确实是所有医生的最高境界。所以我认为,“医和”才是神医的最高境界。

以上就是古代“神医”们的三种境界,不知道各位同仁,您自认为已经达到哪一重了呢?欢迎留下您的判断哦。我是燕无衣传统文化,期待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