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听过许许多多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那杨家将满门报国心和战场厮杀的英雄情结,每次想到,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扼腕叹息。

杨家满门为了宋代君臣,或是战死沙场,或是被奸臣所害,或是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杨家将们在金沙滩上血战成仁,力尽殉国。

传唱了几千年的杨家将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代县后人,让人想起杨家将曾经浴血奋战的雁门关,不禁热泪盈眶。

从历史文化名城代州(今山西代县)往东北20公里,有一个村子叫鹿蹄涧村,就是宋代名将杨业的祠堂——杨忠武祠所在地。

在我国流传的古代忠君爱国的英雄中,北宋时期有名的将领当属杨家将,人们耳熟能详的老令公杨业、威震三关的杨六郎、齐天庙打擂的杨七郎、阵前招亲的杨宗保、巾帼英豪佘太君、穆桂英等。这些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以及故事演义,表达了人们对忠良的爱戴,特别是在国家民族积弱积贫、面临外侮侵略之际,人们愈发乐意宣传杨家将、岳家军这些传奇人物故事,以寄托老百姓反抗外敌侵略、保境安民的强烈愿望。杨家将的一些人物在史书有名有传,还有的只是存在于民间故事传说之中。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这些人和事都在杨忠武祠有所记载,这里也就成为纪念杨家将的“圣地”。上世纪80年代后,海内外杨氏后裔更是愿来这里朝拜,祭祖归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代县城往东北方向20公里处,即见路北有座气势雄伟牌坊,上书“天波杨府”,这当然是现代建筑,标志着鹿蹄涧村到了。

杨忠武祠,亦称杨令公祠,俗称杨家祠堂,位于代县城东北20公里的鹿蹄涧村,是杨业后代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造的祠堂。为山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忠武祠,创建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祠座北南向,对面楼台三间为祭台,题名“颂德楼”。楼前有古槐两株,粗状挺拔。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业战死陈家峪,后宋追赠太尉,并缢“忠武”,杨氏子孙以此题共祠名。人们通常称它为杨令公祠或杨家祠堂。祠堂里保存着一些关于杨家将的比较真实的资料,可补史书的不足;也有许多生动的塑像和画像,可供游人凭吊和观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鹿蹄涧村背依勾注山(也称雁门山,属北岳恒山山系),有涧水自山中流经村旁;面对五台山,有台顶积雪终年可见。西北方不远可出雁门关,正南方不远可渡滹沱河。这里西去代县城四十五里。自从五代后晋石敬瑭把雁门关以北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全部割让给契丹(后为辽)以后,代州就成为汉族防御外族入侵的边防重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家父子兵从五代北汉时就为抵御外族侵略而征战,长期驻守在雁(门)代(州)这片土地上,并在此传宗接代,延续后裔至今。这座杨令公祠就是杨令公(杨业)在雁代一带活动的纪念和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忠武祠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祠对面楼台三间为祭台,上有“颂德楼”题匾;调堂门前筑台阶二十四级,阶下有石狮一对蹲踞左右。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左书“一堂忠义”,右书”三晋良将”。门楣上立一盘龙蓝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个金字。“忠武”乃杨业战死后,宋太宗皇帝给予他谥号。

祠门内侧高悬木匾一块,上面抄录了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一篇,加封杨延朗开国公誓券一篇,给杨延朗敕旨六篇,给杨宗保、杨文广敕书各一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院,有正殿五间,中额书“忠勋世美”。廊前双柱上有一副木刻金字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廊两厢还有元以来石碑四通:一为元天历己巳年(1229)赵鹤鸣撰龙虎卫上将军杨友碑;一为杨族世系牌,碑阳为赵鹤鸣所撰《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记述了杨怀玉以前的世系及杨怀玉建宗祠、纂家谱、修坟墓、置护田等等,碑阴刻杨业父杨兖至杨怀玉十七世世系表;一为明万历年间山西提学使为杨族立的表忠闾碑;一为宏农宗祖碑,碑文追溯了杨兖以前的世系,上至东汉太尉杨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正中一龛,塑杨业与佘太君像。看到塑像那种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神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旁塑杨令公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无不气宇轩昂,姿容伟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鹿蹄涧村,除了能看到杨令公祠,还能看到一轴十分珍贵的杨族史卷。这轴族史卷全长2.7丈,宽1.3尺,以素绢为幅。据说这是杨家“五通”(五个史卷轴)之一,其余的都已失传。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族历代武将名臣的传记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共计十五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在鹿蹄涧杨令公祠里还保存着两部杨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杨氏族谱始修于元代的杨怀玉,继修于明万历,三修于清道光,四修于清光绪。今元、明两版皆散佚,只有道光版本和光绪版本尚存。道光本共十卷,一卷为旧话记略,二至六卷记世系,七卷记封秩,八卷记诰封,九卷记坟墓,十卷记人物。光绪本与此略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都是杨家后代精心保存下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用刺刀逼着保存者将族史卷轴交出,终未得逞。“文化大革命”中,族史卷轴几乎被当作小学生字帖卖掉。想到自宋代以来,雁代之间,干戈常起,朝代屡易,而杨家祠堂和这些珍贵的族史卷轴能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奇迹!

历史上的杨业及子延昭、孙文广

关于对杨家将事迹的了解,人们大多来源于演义故事,其中既有真实历史,也有美好传说。大虾曾混迹方志界,染上按史料说话的毛病,这里也不能免俗。《宋史·列传》记载:“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弱冠示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杨业(杨继业)原是北汉刘崇手下将领,归顺大宋后,太宗十分赏识杨业,“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住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率军奇袭辽国十万大军于雁门,声威大震,以至辽兵见到杨家将的大旗就跑。

降将杨业受到皇上的信赖与赏识,自然引起一些人的妒忌与不满(这是国人的通病,宋人也不免),时常有人给打小汇报,还好圣上英明,没怎么听,可也没处罚小人,搞折中和稀泥吧。雍熙三年(986年),杨业奉命掩护边民内迁,因潘美、王侁等人临阵脱逃,致使杨业陷入辽兵重围,杨业英勇奋战,然敌众我寡,不幸负伤被俘,三日不食而死。其子杨延玉同时战死。忠勇的杨业战死了,太宗皇上很伤心,他下诏褒扬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同时处罚了潘美、王侁等人。

杨业的儿子除延玉战死外,延朗(昭)、延浦、延训、延瓌、延贵、延彬等也分别升职或录用。这杨家几个儿子的名字是史书上记载的,与代州《杨氏族谱》中的有所不同,与杨家将演义中的也不同。在杨业的几个儿子中,杨延朗最为出色。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称杨业“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巷)野竖,皆能道之”。延朗本名延昭,杨业死后朝廷录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后知景州。杨延昭屡建战功,朝廷委以重任,镇守三关。史书称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第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於下……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

延昭之子文广(非杨宗保也)也是一员战将,因功授殿值(武阶官,大内侍卫),后在范仲淹麾下,曾从狄青南征,被皇上称赞“名将后,且有功”。辽人争代州地界时,杨文广曾献退敌之策,但未报而亡。

总之,杨家代代忠君报国,保境御敌,英名流芳百世,成为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赞扬的英雄人物。直到上世纪60年代我们小的时候,还很崇拜杨家将呢!现在呢?除了偶尔能听到评书讲外,那么多的古装电视剧,好像没有《杨家将》的故事。也许是觉得中华民族要“和谐”,历史上民族矛盾不提为好吧。

图为位于代县鹿蹄涧村的杨忠武祠,这是1990年修葺后的祠门景

祠堂的修建和村名的来历

杨忠武祠是为了祭祀北宋名将杨业的丰功伟绩,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奉旨修建的。因杨业战殁后被追赠太尉,谥号“忠武”,故祠堂被称之为“杨忠武祠”,亦作“杨令公祠”。祠堂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外院、前院、后院三个部分。外院有戏楼,前院包括祠门、中殿、厢房,后院包括正殿、厢房。祠门三间,建于高台之上,石阶左右有石狮一对,竖旗杆一双。门楣悬“忠武祠”金匾,威严夺人。祠堂中殿的殿门上悬“气壮山河”匾额,殿内有清同治十年(1871年)制《杨氏封秩》额匾五块。后殿明间檐头悬“敕建”竖匾,廊柱上有对联一副: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专城。殿内正中神台塑杨业和夫人神像,两侧分列杨业八子神像,东西南三面是杨氏家族历代名将塑像。此外,祠堂内还有关于杨家将的历史文物,仿制兵器物品,传说故事绘图,纪念活动照片等。

按说杨业官居高位,又是朝中重臣,应在都城生前有府,死后享祀,怎么跑到这里建庙呢?北宋都城开封府有木有杨府(传说中的天波府)呢?这些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想象当年在开封应该有杨家的宅院,只是后来北宋灭亡,一切都灰飞烟灭了。杨家将几代人把守边关,后北宋灭亡了,边关成了内地,留下后人在代州居住,也是常理之事。大虾在代县插队时,曾听老乡们说,后来杨家将官兵都改姓氏为杨,所以就有了代州庞大的杨氏族群。要不怎么就有传说中的老管家杨洪、烧火丫头杨排风呢?

相传杨家将十四世孙、元代靖边元帅杨友及其弟武节将军杨山,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鹿的腿,鹿带伤逃跑,杨友弟兄放马紧追,到了一地忽然不见。杨友让士兵掘地发现一块带箭的鹿形状的怪石。因鹿与“禄”同音,所以杨友认为此为宝地,于是决定将家族迁至此地,并命名为“鹿蹄涧”村,现在祠堂后院还有这块怪石。从此杨家后人在此繁衍生息,延绵不绝,这里也就成为杨氏后人朝拜归宗的胜地。

代县与杨家将有关的遗迹和传说

大虾在代县插队时,正是“文革”期间,举国灭“封资修”,大兴破四旧、立四新之风(五台山庙里佛像大多砸坏),与杨家将有关的应算是扫除之列。还好代县比较平稳,动荡不是很厉害,杨家在代县人多势众,所以损失不大。上世纪70年代初,我曾到过鹿蹄涧村,庙还在(塑像没看见),戏台也在,墙上依稀还能看见杨家将历史故事的彩绘,只是无人参观游览。

此外,代县城里矗立的威武的鼓楼,即靖边楼,保护完好,据说楼上还有杨六郎穿过的铠甲和兵器,不开放我也没上去过。虽说当时“山汉进城”只看鼓楼一眼,可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兴致大发,曾作没辙没韵“词”一首,自名为《代州鼓楼词》:“旧时城郭旧时楼,登楼尽观全代州,万里河山眼底收。 当年六郎抗敌寇,而今遗甲靖边楼,英雄芳名千古留。”1999年回代县再次看见鼓楼,更加显得破旧,很有沧桑感;次年鼓楼被拆重修,很是担心能否修旧如旧;2009年再次回代县,看到了新修的鼓楼,感觉还行。

代县城往北是有名的雁门关,这里也是杨家将镇守三关的古迹之一。离鹿蹄涧不远的东留属村有杨七郎墓古迹。与鹿蹄涧村遥遥相望,隔着滹沱河的穆柯寨,传说是巾帼英雄穆桂英的家园。再往远处,邻县五台还有著名的五郎庙(即杨五郎出家之地)。

代县有很多关于杨家将的传说逸事,大虾在时听过一些,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村里姓杨的多数是杨家将后代(这些杨姓还真是为人厚道),鹿蹄涧修庙他们是要捐钱的。离我村往北2里的杨庄,更是杨家后人聚集地,当年县武装部长杨占荣(当地抗日打游击出身)就是杨庄人,在代县也算是一号人物。代县杨姓人大多居住在平川地,杨庄就算最靠山里了。而姓潘的多住在山里,据说是沾了潘仁美(潘美)的光,被挤兑的成了山汉。而杨姓人的名字多忠勇威武之意,如杨殿勇、杨存保等,潘姓人的名字多内敛谨慎,如潘学文、潘守法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