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惠仁今年73岁,同龄人大都乘车,他却喜欢骑摩托,“才换了电动车,娃娃不让我骑摩托了,怕危险。这点儿速度,莫来头莫来头!”谢惠仁新换的电动车是大红色的,后轮双排轱辘,看起来比一般电动车气势足。车上的他,粉色西装配墨镜,再加上吊坠佛珠项链和绿松石的戒指,活脱脱的时尚潮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世纪初,谢惠仁正在表演自己编写的现代竹琴唱段《成都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才多艺的谢惠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惠仁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

壹.

结缘竹琴 一爱就是一辈子

光看外表,很难想象他是一名传统曲艺人。“四川竹琴不容易被人接受,又偏偏遇到我这么喜欢,哪想到一爱就爱了一辈子,搞了一辈子!哈哈哈哈。”谈话间,谢惠仁脸上写满骄傲与自信。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四川竹琴最初起源于唐朝,作为宫廷音乐的伴奏乐器进行伴奏表演,有2000年的历史了。”

唐代道教大兴,竹琴已是游方道士们沿街传道、劝善和布施的必备之物。因道人手持竹简板、竹筒传道,故得名“道筒”或“道琴(道情)”,意为“道破世间人情”。道教人物“八仙”中,张果老怀中所抱的法器就是道琴。在民间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这种依据道曲曲牌,即兴填词的讲唱艺术——道情,便随着道教传遍全国。随后,民间说唱艺人由此诞生了。

民国初期,“道情”传到四川境内,被民间艺人叫为“竹筒”“哧嗙嗙”“道筒”“竹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为“四川竹琴”。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

1964年3月3日,谢惠仁正式拜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为师。“我为什么喜欢古老的竹琴呢?因为我跟它有缘。”1949年前,谢惠仁的父亲拥有一间金银首饰店,“有一天,我师傅带着师兄从门口过,不小心打碎了店里的玻璃宝笼柜,当时母亲喊赔偿,但父亲也是穷苦人出身,说不用,师傅特别感激。”

到了1964年,谢惠仁家道中落,“我们一家人困苦时,就遇到了我的老师,他正好想为四川竹琴找一个传承人,恰恰我也很喜欢竹琴,我们两个一拍即合。所以我与竹琴的缘分,一爱就是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贰.

天赋异禀 学三个月就能登台

接受记者采访时,谢惠仁带来了他的宝贝:一把黑色的竹琴,以及两块长长的竹制的筒板。“这个竹琴比我还大30岁,有100年历史了。”仔细端详,竹琴上可见细小的裂纹,“老咯,补过很多道了。”尽管竹琴补了又补,上头可供敲击的猪小肠也换成了轻薄塑料布,哪怕嘴里说着“该换咯”,但他始终舍不得这个老伙计。

唱四川竹琴需要“一心多用”,除了说、唱、念白,还需要左右手并用地弹奏竹琴和夹击简板,再配合形体表演来完成整个唱段。演唱者时而摹拟角色,以不同的声腔、口吻、情绪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态举止及其内心活动;时而又以演唱者的身份,交待情节发展的脉络,描写客观环境,并品评书词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我跟师傅学了三个月,就可以上台表演。”谢惠仁有天分又肯下功夫,很快就学会了这门古老的曲艺。“演出的第一个节目是《山间来了个老货郎》,一上台就得到了观众欢迎,大受鼓励。特别高兴,有人认可我,我就学得更认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叁.

改练芭蕾 用120斤的杠铃压肩

“荷叶化只船,荷梗化蒿杆,白氏中舱站,青儿把挠扳……”谢惠仁深爱着竹琴,采访中说到兴起时,各种唱段他信手拈来。这都归功于他对竹琴的认真。那时,他每天跟着杨庆文到五一茶社演出,因为爱好,深钻苦研。

但好景不长,1966年,成都市曲艺团解散,谢惠仁被分派到成都市歌舞团,演歌剧、演样板戏。为了演出,谢惠仁20多岁再学芭蕾舞,其中的难度可见一斑。“芭蕾舞是残酷而美丽的艺术,别人都是从小学开始练,我那时候筋都硬了。好在我练过体育,学过武术,还有点童子功,很快就掌握了芭蕾舞的很多技巧。”

谢惠仁说得容易,但为了达到芭蕾舞最基本开胯动作,他用120斤重的杠铃压肩膀,腿紧抵着墙,一个星期,硬生生地达到要求。“好痛,真的好痛!但有付出才有回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这样,谢惠仁从平民、反派一路演来,不断努力,终于从跑龙套一直演到比较重要的角色。

那时他每天和文艺宣传队四处慰问演出。但芭蕾舞对形体有要求,慢慢地,谢惠仁意识到自己的芭蕾舞生涯即将结束,“芭蕾舞我很刚的!学习芭蕾的过程,身段、节拍等东西学习了不少,这些东西我一直没忘,对竹琴也特别有帮助。”不能跳芭蕾舞也不能演竹琴,他又开始跟着同事学二胡。

一个不识谱的人,开始学习简谱和五线谱,难度可想而知。“从最基本的哆嗦哆开始。”他每天花8小时刻苦练习,“大冬天也坚持在院坝头练,手指拉出死茧,剪了,变成嫩肉,接着拉。”这样的努力换来技艺的突飞猛进,一年以后,谢惠仁可以演奏《赛马》,也是这一年的学习,让他学会了很多乐理知识,也给以后的竹琴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来,谢惠仁还学会了金钱板、相声等曲艺。“我们那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有这么大的韧劲。”他总结,“艺术有它的个性,也有共性,不管什么艺术,都在表演里头,都是让人观赏的。我学的这些对我的竹琴都有用。逗、弹、唱、演,这些基本功造就了我现在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跳完霹雳舞唱竹琴

赢得观众九回巴巴掌

1978年,改革开放大潮初起,谢惠仁迎来自己竹琴生涯的“春天”。这时候,谢惠仁重新“出山”,再次追随竹琴老艺人杨庆文学起最拿手、也最喜欢的四川竹琴。“这是我竹琴艺术的第二次上台。”

当时,四川曲艺界举行了一场文艺比赛,谢惠仁抱着竹琴唱了一段传统节目,荣获二等奖。“这次得奖,把我的积极性又调度起来了。”再次登台,谢惠仁受到观众欢迎,“这也让我更加热爱四川竹琴。”

那时候学习四川竹琴说唱艺术,没有固定成文的音符乐理,只能凭老师“口传心授”,一句一句来。拿谢惠仁最拿手的《包公案》来说,几十分钟一场戏,需要一人分饰多角。包公是扯开嗓子花脸腔,香莲又要细声细气唱青衣,要学下来一段戏真是不容易。

“大概是1983年,邓丽君的歌曲进入成都,又从日本传来了‘饭盒子录音机’”。这给了正在唱竹琴的谢惠仁启发,“我也可以边录音边学习呀!”攒了好几个月工资,他如愿以偿买到一台录音机和几盒空白录音带,边录边学,反复练习。“后来为了逐句逐段练习,我又狠心买了一台‘饭盒子录音机’,两个机子对录,方便了不少。”

因为有这个妙招,谢惠仁不仅学习了竹琴,又“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全国各地的兄弟剧种和地方曲艺。博采众家之长,四川竹琴表演中的表现力在他那里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没过几年,《水漫金山》、《包公案》、《三英战吕布》等高难度的桥段,成为他独门的拿手好戏,所到之处大受欢迎。

然而,随着流行歌曲的兴起,四川竹琴这门“老腔老调”的曲艺变得余音渐稀,越发没有“粉丝”群。有一次和师傅去金堂演出,师徒两人相继被观众的嘘声轰下台,“心头好气哦!”但这次的经历,对谢惠仁接下来的艺术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开始反省:竹琴到底应该怎么变革,才能迎合观众的现在审美?一门艺术到底怎么样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开始在四川竹琴上下工夫、动脑筋。上台演出,从规规矩矩的扮相到穿上奇装异服,不断借鉴兄弟剧种和姊妹曲艺艺术,并运用乐理知识给四川竹琴加上很多富有旋律的唱腔。

“那时候流行霹雳舞,竹琴不受大家喜欢,领导就让我上台跳霹雳舞,我那个时候跳得有点好,但我有个要求,跳完得唱竹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谢惠仁眼中闪着光芒,“我有芭蕾舞的基础,有二胡的乐感,我唱竹琴,不是一板一眼的唱,唱得有旋律,再加上动作表演,而且年轻气盛,嗓子又好。大家很认可我的演出,霹雳舞和竹琴都很受欢迎。后来再上台,不可能遭轰下来。有回在音乐学校演出,一个节目我吃了九道巴巴掌!你说要不要得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承

传艺“抓”儿子

学IT的回来学竹琴

谢惠仁一直有个心愿:带着竹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更多人认识四川竹琴的艺术魅力。“法国当年举行全世界范围内的民间艺术节,三次邀请我,我都没去成。那时候我才40多岁,正是艺术的黄金期。我很想把四川竹琴展示给全世界看。”

这个愿望,被谢惠仁的儿子谢赤非达成了。去年,谢赤非带着青年演员们奔赴韩国演出,一场四川竹琴节目《竹情》,获得了世界级银奖。该剧通过竹子的形象和象征的高尚气节,引申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谢赤非在剧中扮演一名老者,另外6女4男10名演员扮演学艺青年,老者深情唱出对四川竹琴的情感,唱出心中对竹子形象的寄托,并把这样的情感传递给青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底子好

父亲“威逼利诱”成功了

提到自己的儿子,谢惠仁骄傲满满。“他是学IT的,被我‘抓’回来跟着我学竹琴。”不过,最开始让儿子跟着自己学竹琴,并不容易。“娃娃从小听我唱竹琴,可以说是耳濡目染。但他专业是搞网络。突然有一天,我唱他也唱,《苏三起解》,我一听觉得他嗓子比我还好,简直要得!”

退了休的谢惠仁,深感后继无人,儿子的好嗓子让他动起了培养竹琴接班人的念头。“开始喊他他不学,三个月后再说他还是不学,半年后还是不学。”为了打动儿子,谢惠仁先是“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口水说干也没打动谢赤非,“后来我就说,我把我的工资分你一半嘛,你不要工作了来跟我学竹琴!”

其实谢惠仁的退休工资不高,远远比不上做IT的谢赤非,但这次“威逼利诱”却成功了,因为谢赤非被父亲对竹琴深沉的爱打动了。“当时流行MP3,我就录到MP3让他学,然后再帮他调整。那时候娃娃喜欢粤语歌,他的乐感很好,嗓子的先天条件也不错,再加上从小跟我耳濡目染,学习竹琴来并不费力。”

因为是“半路出家”,谢赤非一上来,先是“闭关”打了三个月的竹琴。“艺术说简单也简单,说深也深。”有了一定的基本功,谢赤非开始跟着谢惠仁学段子,“他学的段子是我段子里最难的,第一个节目就是《三英战吕布》。节奏很快,比现在的rap快多了,一口气就得唱一篇。”

8分钟演出

儿子刷到了“存在感”

挑战难题,谢赤非特别兴奋,“他感兴趣,我教得安逸,他唱得也舒服。”别看现在谢赤非已经演出多场,且已经授徒教学了,但谢惠仁仍对其要求严格,“子不教父之过,艺术上更是。我对艺术要求精益求精,他的身段还差得远。年轻时,我也教过他芭蕾舞,很痛苦,累人得很。”

尽管言语中对儿子还有诸多挑剔,但谢惠仁神色中充满骄傲。“2008年他参加非遗节,我帮他把18分钟的演出改到8分钟,让他排我做不到的东西。师高弟子强,他回来给我说,‘老头儿,我有存在感了!’哈哈哈,我心一下安了,他有存在感了,我有继承人了。好!”

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四川竹琴艺术,谢家父子还一起“上阵”,自己填词、作曲,改编传统四川竹琴曲调,先后创作并制作了大型的四川竹琴MV系列视频《成都美》、《成都美前传》,通过四川竹琴介绍成都的风景、名胜、美食等。“《成都美》是我退休后艺术上的又一次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我娃娃对四川竹琴也越来越感兴趣。”谢惠仁还希望,未来将有更多可以彼此尊重、真心热爱四川竹琴的好学生,与他一起传承四川竹琴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家档案

谢惠仁,1945年生,成都人。1964年拜师著名四川竹琴艺人杨庆文,国家二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川竹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谢惠仁擅长一人分饰多角表演,除了传统的唱、念、打,还开创螃蟹步等舞蹈动作,亦唱亦演的新式竹琴大受欢迎。代表作有《水漫金山》、《包公案》、《三英战吕布》、《成都美》、《成都美前传》等。张艺谋拍摄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中,就有谢惠仁四川竹琴的声音。已故著名导演凌子风的电影《狂》,采用谢惠仁的四川竹琴作为电影配乐。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小川川

【琴·音】欣然愉悦 春山听杜鹃

【遇见四川】匠心雕琢 随心而做

【光影视川】新场古镇的旧时光

【匠心记】慢时光里的快意人生

【光影视川】邂逅夏日里的西航港

【匠心记】百年守艺 一心所得

【光影视川】千年都江堰 沃野天府国

寻巴蜀记忆 ∣ 看文化四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加入小川川的世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联系我们

电话:028-85255699(转)2140 QQ: 2750509551 微信:jyscnews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世纪城南路599号 官网:http://www.scview.cn/ > 邮箱:2750509551@qq.com

定期推送文化信息,非遗信息,活动资讯,好玩的,好看的等诸多优质内容。关注我们妥妥没错!欢迎投稿,但凡经我们采纳,将会送出精美礼品哦!
投稿要求:原创,由自己撰写且尚未在媒体上发表的,文、图、视频均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