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前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一小步成就了人类航天的巅峰时刻,49年后的中国人也即将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全新太空史!16天后的12月7日我国将再次开启登月新征程,一枚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托举嫦娥4号探测器代表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球

几十亿年以来受制于潮汐锁定在地球上的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对月球背面知之甚少。为了登陆月球背面,中国航天早在6个多月前就向距离地球约4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使命轨道发射了一颗鹊桥数据中继卫星,部署在该轨道的卫星能够同时面向月球背面与地球进行数据中继通信服务,目前鹊桥卫星各项测试已经调试完毕,只待嫦娥四号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鹊桥数据中继卫星

造访地外星球考验的是航天器精准测控与智能化水平,遥想5年前嫦娥3号落月器在自主决策系统控制下顺利精准落月。看着震撼的落月画面,就连时刻把中国航天当做竞争对象的印度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太快了,美国人也认为在2030年之前中国航天将成为世界航天力量中的重要一极。

与嫦娥3号相比嫦娥4号则要做到在38万公里之遥“穿针引线难度级别”的精准测控,不仅要克服通信障碍,还要应对月球背面更加崎岖不平的地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3号落月

45年前当美苏声势浩大地开展载人航天、载人登月等一系列重大空间活动时,那时的我们没有国力去支撑这些航天活动,做出了“先处理好地球上的事”的客观决策,归根结底航天实力的高低考验的还是国力。

航天按照应用途径来分类主要有“民用航天”“军用航天”“空间探索”三大类,现如今中国航天发展方兴未艾,需要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就在近日我们刚刚又发射了一组北斗三号卫星,仅北斗而言就需要35颗正式布轨卫星,加上备份卫星和升级汰换卫星整个北斗系统的发射数量将高达60颗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斗卫星发射

再比如高分系列卫星、风云系列卫星、遥感系列卫星等等,我国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已经突破200颗,达到世界第二规模,每一颗卫星的研制发射成本都是以亿为单位计算,而真正分配到空间探索领域的经费对比美国依旧是很少,毕竟人家的家底已经积攒了几十年,而我们更多的是零起步。

在较少经费的基础上中国航天人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要让我国的空间探索能力再上一层楼,以经典的嫦娥2号行动为例,原本这颗重量只有2.3吨的探月卫星由于要绘制有史以来最高清晰度的全月图,所以经常需要消耗大量燃料进行近月变轨制动,设计寿命是6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天器运输

嫦娥2号在近月制动过程中多次下降至月面15公里高度对落月区域高精度拍照,绘制完全月图后地面控制人员发现卫星燃料还有余量,然后发送指令让嫦娥二号加速机动至距离地球690万公里之遥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飞掠探测。

完成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后嫦娥二号依旧不知疲倦地向着更远深空飞去,陆续突破1000万公里、2000万公里、5000万公里、6100万公里、1亿公里多个测控距离大关,用以验证我国深空测控体系能力,为后续火星探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AST天眼的职能之一就是深空测控

可以说嫦娥2号是节约成本办大事的经典案例,而即将发射的嫦娥4号实际上也是嫦娥3号的备份星,为了争取月球背面探测活动的立项,航天人充分挖掘备份星平台潜力,制定出了用最少经费实现登陆月球背面的立项方案!

发展航天往往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现在可谓是正当其时,前不久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就举办了载人登月月面着陆器方案的征集大赛,最新一代两款重型推力火箭也在第12届珠海航展中高调亮相,他们分别是起飞重量达2000吨的新一代重型载人运载火箭,与起飞重量达4000吨的长征9号重型火箭,这两款火箭将分别在2025年、2030年实施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箭吊装

有了这两款重型火箭能干的事情就更多了,我们着眼的不仅仅是载人登月,而是要真正开始构建人机协同登月开发地月空间经济圈,让月球资源真正为我们所用。

曾经我们拥有蓝星最强的郑和舰队,但我们错过了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如今我们有能力如果不去争取,后世的子孙也会怪我们。空天时代已经到来,祝福航天人再创更大的伟业,让我们能真正的挺直腰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