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初期老北京大杂院的人间烟火景象,被精细制作成3D微缩模型,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展出,再现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百姓的民生往事。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摄
灰色的墙面,青色的瓦片,烟囱从墙上探出,接油烟的小桶静静承载;棚子里的蜂窝煤码得整整齐齐,墙角的大白菜蔫叶待摘……这个80年代初期老北京大杂院的人间烟火景象,被精细制作为一个3D微缩模型,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展出,以微缩还原的方式,为观众们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百姓的民生往事。
大杂院是脱胎于四合院的传统民居典型,对于北京,它有着特殊的符号意义。人们在这里生息、劳作,演绎着平常百姓的故事。展览现场的这座微缩模型版大杂院,被取名为“记忆”,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宋东葵、谭泽恩两位老师带领13名学生,历时三个月时间,综合了改革开放初的很多历史资料及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场景,捕捉时间和人们曾经的痕迹,以手工模型的方式表现平常百姓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的民生故事,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姓生活的缩影。
这座模型坐北朝南,正面是开在一侧的金柱大门,旁边这排上面有鸽子笼的房屋称为倒座房,以前用来会客或者作为账房、门房;垂花门内,院落拥挤,因居住的人口激增,原先一家一户的院子被分割,变成杂院,这些随意搭起的石棉瓦,从围墙上伸出的烟囱与接油烟的小桶,构成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画幅;藤架和绿植是四合院不可或缺的装饰,用航模条搭出框架,挑拣合适的枯草剪成合适的尺寸缠绕制作秋天干枯的藤蔓和花草,再用轻土捏出葫芦悬挂在藤上,秋意已浓,大多数葫芦已被摘下,只剩零星几个,孤单的挂在藤架上;四合院的瓦一般都采用小青瓦的板瓦,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微缩模型上房屋的瓦片,每一片都按照尺寸精心裁剪、上色、做旧,像盖房子一样覆盖上去。
转过身看胡同外,瞬间可以穿越回80年代老北京胡同里的初冬图景:师傅踏着板车在胡同里卖蜂窝煤,骑到这家门口便被刚溜回鸟的大爷叫住;大爷和坐在门口的大妈估摸着蜂窝煤的数量,准备把煤存放在门口自己搭建的小棚里……工作人员说,模型里的每一个蜂窝煤,都是用油泥捏成圆柱然后上色,再用针在油泥上扎上几个小孔制作而成的。
另外,因为大白菜是北方冬季重要的冬储菜,它也成为了模型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工作人员说,模型中的每一片白菜叶都是拿宣纸染色而成,以轻土做白菜芯,把一片片白菜叶按真实生长形态贴上去,再经过些微塑造做旧,一株微缩白菜才算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