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诞辰114周年的纪念日。

一代文学巨匠虽然离开我们已有13个年头,但老人的音容笑貌,他毕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依旧印刻在人们心中。

岁月沧桑,跨越百年

巴金所经历这一个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

“把心交给读者。”

“讲真话。”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巴金的心愿,至今影响着我们。

纪念巴金诞辰114周年|?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纪念巴金诞辰114周年|?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巴金先生诞辰114周年之际,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们届时将在巴金先生故居举行《声影》——纪念巴金先生诗歌朗诵会,缅怀巴金先生,回顾上影演员剧团和巴金先生的不解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员达式常、佟瑞欣在排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员达式常和赵静在排练中)

在巴金先生的等身著作中,《激流三部曲》之“《家》《春》《秋》”是传播度最高,最受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喜爱的小说之一。其中,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巴金原著拍摄了故事影片《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孙道临、张瑞芳、黄宗英、王丹凤等人令人动容的精湛表演外。在电影《家》拍摄的前前后后,还发生过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孙道临为何成了“孙大雨”?

张瑞芳因何三演瑞珏?

黄宗英为何不愿演悲旦?

王丹凤又为何独独青睐悲剧?

听当年电影拍摄的亲历者为您讲述——

纪念巴金诞辰114周年|?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纪念巴金诞辰114周年|?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金先生一生,虽然并未直接参与电影剧本的创作,但他的几部文学作品却是改编电影剧本的热门。而小说《家》 无疑是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被称是“鸿篇巨制”,曾三次搬上银幕。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那次拍摄,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虽然已是作品第三次被搬上大银幕,但巴金先生本人极为重视这次改编,他曾到剧组看望大家,发表意见并合影,和演员们成为朋友。

纪念巴金诞辰114周年|?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纪念巴金诞辰114周年|?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金与剧组演员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三十几岁时,年轻的巴金曾这样表述所感受到的生命运动: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横溢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人的生命,如激流一般汇入大海。从此,一个矛盾、痛苦,同时又是丰富、伟大的生命,走进了历史。巴金为我们留下温暖而美好的记忆;巴金为我们留下了《家》《春》《秋》,留下了《寒夜》,留下了《随想录》……

巴金先生虽然已经故去,他为自己的时代发出的声音,却仍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发出回响。

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

鸣谢|上海音像资料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