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霾天记录

雾霾天不退,相关话题不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接着前文(见《 重度雾霾来袭,古人说“天地霾,君臣乖”,什么意思? 》一文),再来聊中国古代的雾霾天气。

要事先声明的的,古代的雾霾与现代的雾霾,在物质内容上应该是不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最早的带“霾”字的气象,正史记录从何时开始?公元823年,唐朝!

《新唐书·五行志二》有记载,其中卷三十九的“常风”条称:“(长庆)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

“长庆”是唐穆宗李恒的年号,长庆三年是公元823年。在唐昭宗李晔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新唐书·五行志二》再一次出现了霾天的记录:“黄眚黄祥”条:“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唐书》中所说的“昏霾”,就是雾霾天。虽然《新唐书》上才有带“霾”天气记载,但雾霾天在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发现“霾”字,就是证明。

《晋书》上已对“霾”有了具体定义,但没有记载这类气象事件,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怎么回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史书上对雾霾的记载并一定出现“霾”字。诸如“土雾”、“阴雾”、“黄雾”、“昏雾”、“雨土”、“雨沙”、“黄风”、“黑风”等,都是疑似雾霾天。 与“昏霾” 类似,还有“阴霾”、“霾曀”、“霾翳”、“氛霾”、“霾晦”、“霾蒙”等不少的词语,也是疑似雾霾天,或者说就是雾霾天的另一种表述。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将这类天气统统归类为“沙尘暴”,我认为这是很妥当的。现代气象学研究发现,雾霾是一种大气混浊现象,里面含有细微烟、尘或土粒这里PM2.5悬浮物,出现时天空微黄色或橘红色。古代可没有大气检测,只能根据天色,称之为“昏雾”、“黄雾”、“黄风”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唐朝来说,疑似雾霾天早在中前期即已出现,如中宗李显当皇帝不久的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灾害性天气频发,仅史载的疑似雾霾天就有3次,分别是:

阴历六月庚午,陕西境内“雨土于陕州”;

阴历九月四日,山西境内“黄雾昏浊”;阴历

十二月丁丑,“京师雨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类疑似雾霾天,其实从魏晋时代就较多发生了,《晋书》上最早对“霾”予以详释,就应该是这一气象史背景。

《晋书·惠帝纪》(卷四):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冬十月,黄雾四塞。”

《晋书·天文志中》(卷十二):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十一月乙亥,黄黑气掩日,所照皆黄。”

《晋书·五行志下》》(卷二十九):元帝太兴四年(公元321年),“八月,黄雾四塞,埃氛蔽天。”

《晋书·元帝纪》(卷六):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生活)

《晋书·明帝纪》(卷六):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春正月癸巳,黄雾四塞”;二月乙丑,“黄雾四塞”。

《晋书·孝武帝纪》(卷九):晋孝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春二月癸末,黄雾四塞。”

《晋书·五行下》(卷二十九):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十月丙申溯,黄雾昏浊不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生活)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唐宋以前中国没有出现过雾霾天气,从上述记载可以知道,这样的观点是不可靠的,也是不正确的。只能说,在唐宋以后,中国的雾霾天开始增多,越往后越多、越严重。

如《宋史·五行志五》(卷六十七) “土”条所记灾害性天气中,带“霾”字的有13起,而在《新唐书》上仅记2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生活)

中国历史上霾天增加,与当时中国境内森林植被遭大规模破是相一致的。

中国历史上森林曾遭到3次大规模砍伐,其中影响最严重、破坏最大的一波,便发生在唐宋时期,中国森覆盖率快速下降,至今没有恢复。而大风、霾、沙尘暴这类的灾害性天气,在这一时期十分频发。

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只能说明,森林的破坏,导致气候变得恶劣,土壤少发严重,自然就有沙尘暴,霾天就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