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港渝人口和经济重心区不仅人口和经济密集,而且其内部的相互经济联系十分密切。航空交通是形成区域经济网络的重要基础,是研究地区间特别是中心城市间高层级经济联系的关键指标。航空枢纽与中心城市的规模等级也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国家首位性城市都是全国航空网的主枢纽。从中国航空交通图可见,以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及其所在的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为枢纽,相互辐射的众多航空线交织成为一个内部线网密集而外部边界清晰的全国最发达区域航空网络(见图1-2),表明京沪港渝人口和经济重心区内部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又相对自成一体的核心经济区域。京沪港渝地区在空间上呈现菱形的格局,国内已有学者提出菱形发展战略的构想,改变梯度发展战略向沿海地区过度倾斜的区域发展失衡状态,使之成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核心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中国航空交通图

京沪港渝地区是我国人口和经济重心区,因而也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核心区。以京沪港渝为中心构建全国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能够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点从少数沿海大城市大幅度拉开到包括广大中西部城市在内的全国人口和经济重心区,西部的丰富资源可以依托内陆大都市和大城市群就地加工;中部人口和城市密集区可以吸引沿海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利用“居中优势”将低成本产品就近全方位辐射国内广阔市场;沿海可以“腾笼换鸟”,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全国来看,以京沪港渝为核心构建全国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也可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原料、产品长距离运输的压力,大量农村人口都可以就近进入当地城市工作和生活,有序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资源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实现沿海与内地的平衡发展,实现经济由内需主导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沪港渝核心区之外的广大地区,可称为“外围沿边地带”,即中国版图上向外部大片凸出的东北、西北、西南、南海四大陆地边疆区和海洋边疆区。这四大地区都处于京沪港渝经济重心区外围的沿边境地带,并在自然、经济、交通等方面都相对自成一体。外围沿边地带国土广阔,陆地和海域面积均占全国2/3,人口和经济总量只占全国1/5,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仅为京沪港渝地区的1/10左右,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实施与京沪港渝地区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和优惠扶持政策。外围沿边地带虽然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并有多条国际大通道出境,是中国联系世界市场的重要纽带,有着独特的区域比较优势。在国家支持下,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就能够与京沪港渝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具体而言,东北、西南、西北和南海四大地区无论自然环境、区域位置还是经济发展程度等都各不相同,可根据这四大地区的不同区情,规划建设相应的区域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