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吴虞日记》所撰,民国元年的成都,少城栅子街的一座院落,砖瓦房十间左右、前院还带小花园,售价只有440两银子。当时,一两是37克,440两则是16280克,而如今的白银价格在3-4元人民币/克之间徘徊,以白银价格3.5元人民币/克来计算的话,440两白银约合5.7万元人民币。1919年,郁达夫的哥哥郁曼陀在北京阜成门内巡捕厅胡同买下了一座四合院,花费2200大洋,以1大洋等于100元人民币来计算,约合22万元人民币。5.7万元人民币在成都的市区买一座大院、22万元人民币在北京的市区买一座四合院,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天方夜谭——22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三环以内都买不起一个厕所——不过,对于民国时期的黎民百姓来说,如此“低廉”的房价也是不可承受之重。众所周知,房价与土地价格紧密相关,那么民国时期的土地价格如何呢?是不是也很“低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皮)

据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张老地契所撰,民国十年农历10月,大兴区康营村一位姓刘的佃户从地主手里买下四亩三分地,一共花费了7块大洋。尽管大洋的购买力是很强的,但民国时期的1元大洋也买不了一百斤米,以1元大洋等于100元人民币来计算,姓刘的佃户一共花了700元人民币买了四亩三分地——这样的土地价格堪称“白菜价”了。不仅仅是城郊地区的土地价格低得吓人,即便是北京城里的土地价格也十分低廉,据北大图书馆里的一张老地契所撰,民国十六年的一位名叫松海的人卖掉了东直门外、光熙门内一块地皮,土地面积一亩五分,卖价是36元大洋,约合3600元人民币。当时,北京大学的一位正牌教授,月薪大约260元大洋,教一个月的书就可以买几亩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皮)

民国三十年,中华民国政府统计局出版了《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一书,第六章第一节列举了全国每一个省份的平均地价,全部折合成大洋的话,贵州一亩地不到1元、甘肃一亩地不到10元、河南一亩地仅仅13元,而广东省和浙江省的平均地价最高,大概一亩地50元,故此,民国时期的土地价格是普遍性的低廉。为何土地的价格这么低廉呢?据相关领域的专家分析,民国时期的广大农村和某些城市,其土地的产出太少、而税费成本又太高,囤积和经营土地极不划算,所以买地的人不愿意出高价、急于卖地的人也只好低价出手。吴组缃的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中,南京城里的一个商人说:“我们家也有一百多亩地,去年反倒贴了几十块大洋来完粮纳税……”一旁的律师也说:“这年头,地是个倒霉东西,是个瘟神,谁见了谁怕!”无怪乎民国时期的土地价格是如此的低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皮)

不过,并非所有的土地皆是“瘟神”、皆是一文不值,民国时期的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少数大城市异常的繁盛,其他的地方处于破产或破产的边缘,“土地”放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垂死挣扎的故都北京,那是不值钱的,但“土地”放在上海、南京、广州、杭州等等省市,那是寸土寸金、价值不菲的。比如上海,从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公共租界的地价基本上一年翻一倍,最贵的时候一亩地卖到了300万元大洋。

小考题:如果你穿越到了中华民国时期,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呢?欢迎你留言讨论。

(本号专注于科技前沿、历史拾遗、奇闻异事和人物品鉴,还望你的关注和订阅,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