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的开篇战斗,是李云龙率领的新一团担负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的任务,八路军战士与日寇第四旅团坂田联队(第3联队)血战经日,接到的命令是在772团的交替掩护下从俞家岭方向突围,然而李云龙判断敌前撤退必然遭到追击,决心出其不意从坂田联队正面杀出一条血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初期的日军作战指挥机构,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常常是以一个野战联队抗衡黄埔系中央军一个甲种师来计算宾力的。而一个满编甲种师有三个步兵团和一个野战补充团11000人左右,即便如此,很多时候,还是日军联队占据主动。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有一场不太出名的“永安战斗”,日军第3师团的石井信第18联队,与第74军廖龄奇的58师在永安县城对攻,最后的结果是日军伤亡800多人,第58师伤亡则高达50%不得不撤出战斗,有马第27联队连续打垮了第74军和第37军两个军部,是王耀武最窝囊的一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亮剑》中新一团在“苍云岭”的作战行动,既非包围日军、也不是消灭鬼子,而是一次寻找薄弱点脱离战斗的“突围”,只不过在突围之前为打乱敌人的指挥系统,用迫击炮端掉了日军联队部、击毙坂田大佐而已,根本谈不上重创坂田联队的主力,事实上也不可能。 至于李云龙嘴里的“打垮坂田联队”和参谋长所说的“击溃坂田联队”,都有夸大其词之嫌,听起来提气罢了。

一次突围战斗,新一团能够全身而退就烧高香了,根本无法让鬼子一个联队伤筋动骨。张大彪冲的慢一点,就被兜在了包围圈里面,还是李云龙率队重新杀回去营救,这样的战斗局面,何来打垮敌人一说?从军事术语上说,“击破当面之敌突围成功”才是准确用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兵力上看,侵华日军一个满编步兵联队有3800多人,下辖三个1100人左右的步兵大队以及数百人的联队直属队;而八路军的一个团基本都在1000余人,下辖三个300到400人的步兵营,后面李家坡战斗时独立团一营共有兵力360人是符合历史的,因此,新一团的兵力只有坂田联队的三分之一。

从火力上看,日军一个步兵联队配备108挺轻机枪、36挺重机枪、12到14门“九二式”步兵炮、6门反坦克炮、迫击炮12门和掷弹筒72具,部分联队还配属了山炮大队(8门山炮)。而新一团有多少家底呢?继任团长丁伟后来在大扫荡以后特地说过:新一团一亮家伙,三挺九二式重机枪、五挺歪把子轻机枪,以及少量的迫击炮和掷弹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简直没有可比性,日军联队的重火力几乎是新一团的十倍都不止。这还不考虑单兵素质、弹药补给、训练水平等其它方面的因素,完全是不对等的两个作战单元。剧中曾在侧面介绍了老鬼子坂田联队的战斗力,楚云飞的晋绥军358团一个照面伤亡300多人,孔捷的独立团甚至连政委李文英都牺牲了,可见战斗力的差距。

八路军的敌后作战,经常以一团甚至以上的兵力,伏击或寻歼日寇一个中队以下的作战单位,积小胜为大胜,遇到联队级的日军是不会硬碰硬的,否则既罔顾双方巨大的装备和火力差距,也不符合游击战的思想精髓。《亮剑》是一个“半神不神的”抗日剧,为了拔高李云龙的形象,在个别桥段是有演绎成分的,并不符合军事历史,观众也不要被误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