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吃罢冬至饭,受哥邀约回村转转。轻车熟路不一会儿便到了位于巩义市涉村镇东部的浅井村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岁月精华积淀的古村落。所谓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末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格,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听老一辈人讲,浅井村自公元1450年明代宗景泰元年建成,装载了满满的乡愁,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常喜欢行走在这样的古村落,它们虽然繁华褪尽,但骨子里却透着宠辱不惊,在岁月的流淌中依然保持平静。它们虽然有些荒凉,即将被人遗忘,却存在着真实的生活气息。触摸着时光的结节,感受着历史的变迁。它们虽然没有名气,但它的精美却无处不在,让人肃然起敬。行走在这样的古村落,总能找到昔日的美好和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映入眼睑的是村口这道影背墙,墙的两面都是毛主席画像,南边墙上是中年时期的画像,北边则是青年时期的画像,问哥影背墙是啥时候建的,哥说他也说不清,有几十年了吧!哥顺手指着祠堂对面那口井给我说,这口井我可听说是口老井,我们村名就是由他而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地下水距地面很浅,打井几尺便可见水,一钩担深,故名浅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每个生产队基本上都有一口这样的井,下边这口井现在还能打水,甘甜的井水滋养了一代代浅井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村落,一个无数人逃离,又无数人怀想的地方。古村落,这里孕育了辉煌的文化,这里承载了乡愁,却无可避免的在渐行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到祠堂门口,哥说:豫西军政干校旧址就在咱村祠堂里。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皮定均兼任校长,中共豫西一地委组织部长史向生兼任教育长。1945年3月在咱村翟家祠堂举办了第二期培训班(第一期在偃师举办)。军政干校的学员主要来自偃师、巩县、登封、密县、荥阳,共300余人。军政干校采取随军学习的形式,支队司令部走到哪里,课堂就开在哪里。军政干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由皮定均司令员讲授游击战术,徐子荣政委讲授群众运动,史向生讲授党的建设,孔祥祯讲授统一战线,讲课一般是趁战斗间隙或行军途中休息时在野外进行。军政干校还搞军事演习,曾配合第3团和巩县独立团进行了攻打明山寨的战斗。军政干校学员是党员者都要过组织生活。豫西军政干校从开办到1945年8月共办3期,培训学员1500余人,为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皮司令还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听大人们讲皮司令涉村赶集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涉村是巩县南部山区的一个大集镇。每逢集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肩挑车推来到集上,卖出自己的土特产品、手工制品,买回农具和生活用品,形成一个热闹的物交大会。日寇侵入巩县以后,由于日伪势力的骚扰,顽军的敲诈勒索,一度使集日冷落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秋,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进入巩县以后,通过武装宣传,震慑了敌人,涉村大集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年深秋的一天,太阳刚刚从东方起升,在崎岖的山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纷纷向涉村街上涌来。霎时,涉村街从东到西,人头攒动,热闹哄哄。当日近中午的时候,突然,街东赶集的人们一阵骚动,拥挤的人群自动让出一条通道,一支十余人的队伍来到涉村街上。只见他们清一色的灰土布军装,腰扎红色牛皮带,打着紧紧的绑腿,脚穿黑色土布鞋。队前走着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军人,步伐稳健,面带笑容,不断向两旁群众招手示意。他身后紧紧跟着一个小战士,斜挎着一支驳壳枪牵着一匹高头大马。后边的战士有的拿着红绿标语,有的掂着石灰水小罐,个个精神抖擞。赶集的人们一看,轻声议论起来:“这是八路军!” “八路军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小分队来到街中心,立即分散,有的到商家店铺墙上贴标语,有的到群众住房墙上刷写抗日口号。为首的军人和紧跟的小战士在街上漫步。他们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个五十多岁卖胡辣汤的老汉在高声吆喝:“胡辣汤,又酸又辣的胡辣汤,好喝不贵,不喝后悔呀!”年轻的军人听后,微笑着向小战士抿抿嘴说:“小鬼,咱们喝碗胡辣汤吧,不然会后悔的。”小战士点点头,两人坐在胡辣汤摊前的小凳上。小战士说:“老大爷,你的胡辣汤是喝了后悔,还是不喝后悔呀?”老汉笑着说:“小老弟,说话不是喷哩,武艺可是真的,好喝不好喝,尝尝就知道。”老汉边说边盛了两碗胡辣汤端到两位军人面前,然后又拿起小油壶给碗里添加了香喷喷的小磨香油。那位军人喝了两口笑着说:“老大爷,谢谢您啦,你的胡辣汤好喝,不喝我会真的后悔的。”老汉听了,高兴得大笑起来。赶集的人们听到笑声,不停地向他们探望,还有的挤过来看热闹。

两个军人喝罢胡辣汤,小战士向老汉付钱,老汉坚决不收,推来让去。那位军人说:“老大爷,这是我们八路军的纪律,你不收钱我们回去要受罚的。喝了汤,再受罚,才真正的后悔哩。”老汉听了哈哈笑起来,他边接钱边说:“你们八路军太认真了。”两位军人付过钱继续向西走去。走到涉村街西头,贴标语的刷写口号的军人都聚齐了,他们又排起整齐的队伍,唱起了抗日歌曲。这时,一个从浅井来涉村赶集的老汉看到小分队前边的那个军人不由自主地喊出声来:“皮司令,皮司令来赶集啦!”

“你说啥?皮司令?”旁边儿个人急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那前头走的就是八路军的皮司令,就在俺们村住着呢。”

八路军皮司令来涉村赶集的消息不径而走,待不少人涌向街头要看看八路军的皮司令时,小分队已远远离开了涉村街。皮司令骑在高头大马上,显得那么威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卖胡辣汤的老汉听说喝胡辣汤的军人是皮司令,甩手跺脚说:“嗨,我这个老糊涂啊,咋能收皮司令的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着相机你是干啥类!?”听见一位老人给我说话,打断了思绪,回到了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位花白的老者悠闲地打着扑克牌,守着那间老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勤劳的留守老人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养牛、砍柴、种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步古村落,品味惬意,走进童年,不禁思索着传统文化的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见说话声,红衣服大娘也走出家门给哥打招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敲门声未落,门开了。“您俩回来了!” “嗯,回来看看,没事瞎转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哦!我以为是看房子类,前几天有一波儿人来过,想在咱村租借老房子,听说是想开工作室,还说像咱村保存这么好的古村落都不多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就是相中咱这个二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脸的砖雕“福寿康宁”四字依稀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远处看过来,嗨,还真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老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是古村落可也真没有胡说,看看村里的上百年古树就是很好的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年刮大风,这位老人拿木棍撑起了这棵即将枯倒的古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0年的古槐历经沧桑,主干已经倒下,然而她却忘不了豫西抗日行政干校培养出的上千名抗日将士的这片热土,忘不了养育了世世代代浅井人的这片故土,却仍枯枝发着新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干草中掩映着磨盘,碾子,石磙,怼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碾盘上整整齐齐的楞儿上镌刻着祖辈抡着铁锤砸着凿子的严禁和认真,光滑的碾杆上应该浸润了祖辈多少汗水呢?一圈儿又一圈儿的推,曾经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推了一年又一年,推了一辈又一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碾子是该在这边儿推的,碾子是这样转的……”哥用手比划着逆时针的圈儿,“祖辈儿上,蜀黍糁儿、麦仁就在这上面碾的。同一根椽,在碾子上就叫碾杆,用在磨盘上就是磨杆!咱生在山里,就有山的秉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边的花,脚下的草,浸润了多少汗水,掩藏着多少的世事变迁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栓马石,你知道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道,那时候的出袒户家才有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间间老宅被门锁紧闭,一个个从老宅的走出去游子能打开你的心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走过的每一个胡同,都是一个时代的光华,走过的每一个巷子,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座古建筑就是一部历史,一座古民居就是一部人物传记。古村落的存在,为流金岁月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是历史细节的一种人文连接。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村落,让今天的我们领略到了遥远时空里的美丽意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触摸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感受那些是岁月带不走的淳朴和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文:翟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