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京畿部长

中央银行,银行中的银行。

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在如今金融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是最有权力的经济角色,同时也颇为神秘。在全球各大经济体和大部分小经济体中,都有中央银行的存在,现在比较知名的中央银行有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他们发行各自的货币,比如美联储发行美元,欧盟发行欧元,由于英国不使用欧元,故英格兰银行发行英镑,而在亚洲,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银行也各自扮演着该国中央银行的角色,发行人民币和日元,它们的共同责任就是稳定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制定货币政策,这一点不同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货币的供给扩张及收缩,其目的在于助长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和减少。

中央银行有三个常规运作工具,可以在银行和该国货币的主要架构内运行,即: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当然,在一些特殊的时候,比如产生金融危机,经济开始衰退的时候,中央银行不能坐视不管,会出台一些适应在固定时期的特殊政策来救市或重整金融市场,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即QE,就是特殊时期的具体表现手段。

那么,这三个常规运作工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不可贷出的一部分存款比例,也就是说,每一家银行都要在中央银行储备一定的存款,而在现实,普通银行也必须把这笔钱存到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最开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存款安全;而现在渐渐演变成了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社会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提高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间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实现不同的经济目的。在法定准备金率提高的时候,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币会变少,这样导致民间借贷也变少,从而让总需求缩小,市场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借款;而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的时候,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币变多,从而刺激银行扩大放款,进一步扩大了总需求,市场利率随之降低,借款变得增多。

所以,中央银行就是根据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给,在我国,近期的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是在今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行计划下调了各大商业银行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固定在了 14.5%。

贴现率是中央银行扩大和一直放款的另一种方式,这一政策是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一个局面。比如某一家银行已经贷出了自己大部分可贷的现金,并且这个数据接近准备金率了,在这个时候,它要在当天营业结束后才能知道自己贷出了很多现金,客户恰恰就在这个店上门来取钱,如果银行算错了,导致自己不能满足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那么这时候它就要借钱了,找谁借呢?当然就是其他银行了,对此,银行之间会互相借钱,如果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要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贴现率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自身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于是拿自己手中的贵重商品,向当铺去抵押,换回资金以周转。 所以,在你申请取钱的时候银行告诉你有延迟,需要耐心等待的时候,这可真的不是网络问题,这表明它现在没钱,这会在给你找钱,但这个时间往往不会有太久。

再贴现率的高低,会深深影响到银行的放款,比如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就是鼓励银行持有货币,而不太敢进行太多的放款,因为借钱来补这个缺口的话资金成本太高,这样就促使银行少贷款,也就减少了市场上货币的数量,而如果降低再贴现率,银行就没有这个顾虑了,敢于贷出更多的钱。

在现实中,中央银行借给其他银行的钱其实并不多的,所以再贴现率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更多的时候,都是银行之前相互借钱,毕竟谁都有难的时候,而央行的钱又不便宜。

到目前为止,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还是公开市场操作,所谓的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购买和销售债券,以增加和减少货币供给。也就是说,银行持有资产,在收到民间存款的时候,需要想办法把这些钱拿来投资,毕竟货币在流通中才会产生价值,当存款成为放款,人们贷款,银行就能收取利息。而且银行普遍拥有债券,但一般都是政府债券,但这里面也有利息。但要注意的是,债券不是货币,而且中央银行买卖债券的对象也不是普通民众,而是银行。

一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是如今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政策的主流工具,相对于再贴现率和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的稳定和有效性也一直很好地服务于金融市场,相对于前两者的不确定性,公开市场操作很好的让货币政策得以实施,让整体金融体系更加稳定健全,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