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寺秋韵

图文|王金真

(一)此处有灵风餐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林海金风人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归卧云天舒心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图片均为王金真摄)

画外音

黄晨光

尖山寺,亦名通天观,位于甘肃省甘谷县西南25公里武家河乡,南接礼县。海拔2400米。据《伏羌县志》记载:

尖山在邑西南五十里,山峰尖耸,高峰插天,绝顶有寺,时现五色祥光。

另据清志:

尖山,邑西南五十里山峰尖耸,时有五色云见。

尖山寺始建于魏晋时期,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有大雄宝殿、三霄殿、无量殿、灵官殿、三官殿、药王殿等。古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香古色,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清志云:

尖山寺,南四十里,高耸插天,绝顶有寺,时现五色祥光。

武家河,在县城西南,艾家川西北,(距县城)四十二里。八十二户,三百一十六人。庄外迤西有尖峰山林業、尖山寺各一所,庄内有方神庙、裕盛仓各一所。饮河水。耆民武泮林。

清代尖山寺附近的武家河村,人口有82户,300多人。另外,还提到村西有“尖峰山林业、尖山寺各一所”,莫非清代已经在尖山寺附近设置了负责当地林业事务的机构,不得而知。诚如此,那说明尖山林场的经营自古有之。其实这也并不奇怪,清代武家河一带还有大片学田,“南山共地三百二十叚,共计一千一百七十七亩,共租钱一十三千百文内”。此学田租钱收入用于资助学校学生,后来这些地由各学校继承。直至20世纪70年代,武家河一带还有成片土地归甘谷一中所有,我父亲在甘谷一中(时称城关中学)上学时,师生还要定期去武家河一带参加学田生产劳动。

景区还有卧龙坪、伏虎洞、幻洞天、八卦台、石鼓山、唐王墓等景点。据清志:

“后周唐国公李昞墓,并在西南八十里。”

李昞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父。旧志认为李昞墓在甘谷县西南八十里,实属谬误。李昞墓在陕西咸阳城东 20 公里处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李昞于北周建德元年 (572) 死,葬咸阳。唐武德元年(618)追尊为世祖元皇帝,陵称兴宁陵。

甘谷也有帝陵,但并非李昞墓,而是姚庄的后秦景元皇帝姚弋仲陵。

尖山寺往南,便是有名的石鼓山。清志云:

石鼓山,邑南七十里,深谷中有石似鼓,隐见无常,相传不击自鸣,鸣则兵起。

清志这段话,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原文为:

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鸣,声隐隐如雷,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著崖胁,去地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

文中说,甘谷石鼓山鸣,声音如雷,连通渭都能听得到,山中野鸡皆跟着鸣叫。声音如此巨大,是不是夸张呢?诚如所言,笔者曾有两次听得石鼓山鸣,如雷声轰鸣,这两次都是在地震时,所以山鸣不足怪。甘谷西南为朱圉山,山皆石质,每逢地震,绵延几十里的石山轰鸣便是常用之事。所以“石鼓不击自鸣”乃自然现象。

“鸣自兵起”又是怎么回事呢?古时闭塞,人们又迷信,每当有自然灾害发生,别有用心之人便借此发动兵乱,实为古代谶纬之说。尖山寺一带山高林密,旧时强人盘踞于此,对抗朝廷也是常有之事。当今社会稳定,虽有山鸣,绝无兵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