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影视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位叫黄大仙的神仙,电影里的人物在遇到困难或者是重大决定难以抉择时,都会选择去祭拜黄大仙,以求指点迷津。不单在影视剧里,现实生活中的香港很多人都是信奉黄大仙的,“有求必应找黄大仙”每逢农历新年,香港市民都会争相去黄大仙庙烧香祈福,求签问卜,以求来年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大仙,本名叫黄初平,是东晋人士,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县,香港人供奉黄大仙的黄大仙庙也被称为“金华分迹”,他们认为他们所追求的黄大仙道教文化的根就在金华。黄初平家境贫困在幼小时期就成为了一名放羊娃,他每天赶着羊群在赤松山上放,在黄初平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道缘颇深,面有异相,遂有收入门下传于道法之意。于是带着黄初平入深山修炼道法,这一去就是四十年。在此期间黄初平的哥哥黄初起一直在寻找他,后来终于见到他了,问放的羊哪里去了,黄初平指着东山的一片石头说,都在那里,霎时间石头全部变成了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初平经过苦修磨炼,终于道有所成,修成正果,被后人尊称其为“黄大仙”。又因为学道于赤松山,也被称为赤松子。这里要说明的是,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也有一位叫赤松子,他跟黄大仙不是一个神仙。《列仙传》有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书记载,古代的许多帝王都对黄初平膜拜有加,崇尚道学的宋哲宗、理宗两位皇帝就先后诰敕“崇其美名,褒其有求必应”。在黄大仙证道成仙之后,立下誓愿要度尽世间苦难之人,于是他云游四方,惩恶扬善,济世救人。他的事迹,被广大的老百姓所传诵,纷纷立祠建庙加以供奉。黄大仙的信仰在道教中地位显赫,影响深远。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对黄大仙赞赏有加,赋诗《对酒行》: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莱。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也有黄大仙的传说,在民间黄大仙即是俗称的五大家仙“狐黄白柳灰”之一,这五种动物包括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黄鼠狼之所以在民间被人们称为黄大仙,是因为它生性狡黠而又出没神秘,而且在它逃脱时会释放难闻的气味,人们认为它可以迷幻人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要说的是,民间传说黄鼠狼黄大仙并不是我们所供奉的黄大仙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