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锣鼓又称“锣鼓经”,就是打击乐器的伴奏谱。锣鼓经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台锣鼓半台戏”之说,它是烘托舞台气氛、贯穿全剧节奏的中心枢纽。京剧锣鼓经极为丰富,有100多种,如四击头、冲头、叫头、长锤、纽丝、水底鱼、急急风、乱锤、夺头等。它与演员表演密切结合,为诠释剧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服务。
一、四击头
四击头是指在铙钹和小锣的配合下,大锣位置连击四次节奏铿锵有力,多用于武戏人物的上、下场以及组合武打、舞蹈动作中的亮相,如《挑滑车》中高宠的“起霸”出场亮相。
二、五锤
五锤是指在小锣的配合下,大锣、铙钹连击五次。多用于人物上、下场或强化情绪和语气,如《搜孤救孤·回家劝妻》,程婴上场念白:“大事安排定,劝妻舍亲生。”《打渔杀家》中的萧恩念白“哎呀”,起五锤,再接念“我恨不得飞过江去杀贼的全家方消我心头之恨”。
三、叫头
用于表现人物喜悦、愤怒、悲痛、焦急等情绪,适用于人物在瞬间受到外力的作用之后而发出的大笑、呼喊和感叹等。叫头又分为单叫头、双叫头、大锣叫头和小锣叫头。如《失街亭》起大锣叫头,王平念“哎呀且住,马谡不听我言,执意要在山顶扎营…”女起解苏三大锣双叫头后念“天哪!天哪!我这怨仇何日得报啊?”《洪羊洞》中的杨延昭回答八贤王赵德芳的回话时小锣叫头后接念白“哎!千岁”再接唱快三眼。
四、紧锤
紧锤俗称“望家乡”,是指大锣在铙钹和小锣的配合下,快速连击,声音越来越响,节奏紧促,既提演员之神,又提观众情绪。多用于快板之前,表示人物激动、紧张的情绪。如《文昭关》伍子胥唱“皇兄请上受一礼”,起紧锤锣鼓经,下面紧接唱快板。(五)冲头冲头是大锣、铙钹和小锣交叉合奏,常应用于人物上、下场配合人物动作和念白,表示事情紧急、情绪激动、行动急速渲染紧张气氛。如《空城计》中的探子三报上、下场,《换官杀驿》中的张恩当得知欲斩犯人就是自己的恩人王彦丞之后激动的情绪,起叫头念“老爷!大人!啊……”
六、长锤
长锤分为慢长锤、快长锤和散长锤三种类型。慢长锤,多用于人物上、下场,如《甘露寺洞房》中孙尚香的上场,起到强化物身份和气质的作用。快长锤比慢长锤节奏快数倍,表示急速行进。如《定军山》黄忠骑马在快长锤锣鼓经中上场后,接唱快板“背地里暗笑诸葛亮”。
散长锤,又称“撞金钟”,配合人物缓慢、迟疑的行动。如《搜孤救孤·法场》中的程婴手托酒具时的上场以及《二进宫》中的徐延昭和杨波的上场等。
七、纽丝
纽丝多用于散板和摇板开场之前,作为入头,同时也配合人物上、下场及行进动作。如《清官册》中的寇准得到八贤爷的支持,返回住所的行程在纽丝锣鼓经中上场门上场至台口唱二黄散板“我只说进京城恐又有幸”,继续接纽丝挖门进衙门至大堂后再唱第二句“七品官升御史感谢皇恩”。
八、闪锤
闪锤常作为流水板、快板、摇板的开唱,如《三家店》中的秦琼长锤上场接闪锤开唱西皮流水唱腔。
九、水底鱼
水底鱼原为昆曲的牌子,京剧移植化用。主要应用于人物上、下场和急速行进的情境。水底鱼分为大锣水底鱼和小锣水底鱼两种。大锣水底鱼在使用上为配合人物的动作又分为完态水底鱼和半个水底鱼两种。
大锣水底鱼,如《战太平回府》一场花云的上场,又称“七步半”,要求演员准确把握水底鱼节奏,每步都要踩在点上。大锣半个水底鱼,如《坐楼杀惜》中的宋江丢失招文袋后上场念白“自不小心原路去找”下面紧接半个水底鱼圆场。小锣水底鱼,如《打渔杀家》中的丁府令师爷带众徒弟到萧恩家催讨鱼税银子的上场。
十、急急风
急急风是指在演奏速度上比一般锣鼓点子快,多用于急速行军、赶路和炽热紧张的武打场面。如《空城计》司马懿内场唱导板后起急急风锣鼓经,率领大部队急速上场,集结于西城之下的场景
十一、扫头
在剧中,为了营造紧张的情绪和氛围,散板前面唱三句,最后一句省略或者前面唱一句,后一句省略,由扫头锣鼓经来替代。如《四郎探母·别家》一场中的杨四郎唱西皮散板“杨四郎把心肠改,急回番邦莫迟疑,狠心别家出帐外”,最后一句由扫头锣鼓经来替代。
十二、乱锤
乱锤用于表现人物惊慌失措,反复思考可行办法来解决和处理眼前所面临的燃眉之急,是一种帮助人物外化人物内心情感的具有典型性的锣鼓经。如《清官册》中的寇准“审潘”,五刑已用过,老贼拒不招认,当听马牌子禀报“太师爷气毙了”时,寇准惊慌失措,左右来回踱步、双手急搓,反复思考下一步怎么办的过程就是用乱锤来配合演员动作来外化人物的心理。
十三、夺头
夺头又分为大锣夺头、铙钹夺头和小锣夺头三种类型。大锣夺头,常作为原板、慢板起夺头接唱高拨子原板,或用于慢长锤的结束部分。如《杨门女将·探谷》一场中穆桂英唱回龙腔之后,抽头止住,单起大锣夺头接唱高拨子原板。铙钹夺头,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在铙钹夺头伴奏当中上场唱二黄原板。小锣夺头,如《洪洋洞》中的杨延昭在小锣夺头伴奏当中上场唱二黄慢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