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沈奇 时书颖

1、北京土地拍卖,国企成为主角

北京市2018年全年共成交63宗地块,建设用地面积总面积为447.94万平方米,土地出售总价1677.9亿元。建设用地面积较2017年639.02平方米减少了30%;土地出售总价较2017年的2795.6亿元减少了43.6%。

2018年北京土拍拿地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全年拍出的地块除冬奥会用地地块外均为限竞房用地,企业拿地显得更为理智。国企央企为拿地主力,民营企业多数选择联合拿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活跃的是首开股份,共参与受让5个地块,共参与的成交金额达184.2亿元。

2、越来越多大型房企成为国企

从过去5年的中国房地产十强榜单的变化可以看到,5年前民企占半壁江山,随着万科引入深铁,华夏幸福投入中国平安怀抱,在超大型房地产企业中国企业比例越来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背后其实是房地产经营模式的变化,依靠快速周转的草莽时代终结,融资能力成为能否活下去最重要的因素。

3、房地产企业负面新闻频发

12月29日,万科在上海的在建项目发生泥土滑坡,导致3人死亡,万科早在2018年的12月初和8月中旬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分别造成1人死亡。不久前碧桂园因“7.26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而早在6月发生的事故中导致1人死亡9人受伤。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十大房企发生的安全事故已造成40多人死亡。

万科、碧桂园、融创这新三巨头都是以追求高周转著名的,安全事故频发拷问的就是这种高周转模式背后的隐患。

4、曾记否,央企退房令?

2010年3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当时点名央企达到78家。

部分央企还按照制定了退出时间表,部分地产业务进入了转让、拍卖流程。

8年两轮调控之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国企特别是央企在房地产领域不断扩张。

5、我们看到两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是房地产行业盈利模式的核心要素正在从高周转转向融资能力。

二是国企进入保障房、租赁用房业务无可厚非,可是凭借低成本资金优势在充分竞争领域发展,难免引起是否在与民争利的诘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