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上影、北影、八一这几大电影制片厂的老电影风格与特色

点开了小编的文章,就说明大家对文章感兴趣,看完后若觉得还不错,劳烦关注一下小编哦,小编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国内几大老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随着电影体制的变化,大多都已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八一电影制片厂也于今年2月划归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大电影制片厂,共同创造了中国电影的辉煌,它们也承载了几代电影观念的记忆。几大电影厂除了共同的特点外,也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上影的海派文化特色、长影的农村题材特色、北影的京味文化特色、八一的军事题材特色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特色,在老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今的电影,同质化较为严重,已经不大看得出明显的区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从上影说起。上海,是中国民族电影的发祥地,1949年以前的上海,是当时中国电影的大本营。上海见证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历程,并引领中国现代电影文化,涌现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巨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派文化,是上海电影的底蕴,海派文化是一种都市文化,其主要特点是时尚、洋气、精致。这些特点在旧上海的电影及电影明星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当时的代表影片主要有《三个摩登女性》《野草闲花》《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文章认为“上海电影与海派文化共存共荣的关键品质包括小资气息、商业性、娱乐美学、文人传统等等”(陈犀禾,刘宇清《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重生或者寂灭》)。1949年后,上海电影经过改造,旧传统受到冲击,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也受到了一定的抑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从那时的上海电影中,仍然能看到海派文化的影子,比如反映上海民警生活的《今天我休息》,反映上海运动员的《女篮五号》,反映上海籍地质队员的《年青的一代》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明星的气质,也体现在非上海题材的电影中,比如《护士日记》(王丹凤等)《难忘的战斗》(达式常,陈烨等),《巴山夜雨》(李志舆,张瑜等)。应该说海派电影,有它特定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它的前身是1937年伪满时期成立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此基础上由共产党接管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1955年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影擅长拍摄农村题材的电影,风格粗犷豪放,富有乡土气息,东北地域特色尤为鲜明。农村题材代表作品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艳阳天》《青松岭》等。其他代表作品还有《白毛女》《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平原游击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影的片头音乐,个人觉得是制作得最好的,听起来很有气势,下面一起来感受下:

北影,是在接收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的基础上,于1949年4月成立的,当时命名为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味文化与海派文化的不同,在于京味文化的市井特色,其代表符号主要有胡同、四合院、老字号等等,北影的京味电影代表作品,主要有《龙须沟》《风筝》(中法合拍)《青春之歌》《伤逝》《骆驼祥子》《瞧这一家子》《夕照街》等,其它代表作品还有《祝福》《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小花》《良家妇女》《血总是热的》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味文化除上述特点外,还有个特殊的“大院文化”,大院文化的影视圈代表人物是陈凯歌、田壮壮、王朔、姜文、葛优、冯小刚、英氏三兄弟、梁天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一厂,于1952年建立,当时名为“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当然主要以拍摄军事题材的电影为主,八一厂除拍摄军事题材故事片外,还拍摄了大量的军教片(即军事教育片)。军教片主要面向军事组织,比如部队、军校、民兵组织等等,以普及军事科学知识为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我在部队大院长大,从小观看了大量的军教片,有些已经记不得名字了,但对内容还有印象,有防原子弹、防化、战地救护、讲解常规武器、训练分解动作、野外训练、拉练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一厂的故事片代表作,主要有《柳堡的故事》《战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战》《地雷战》《晚钟》《八路军》等等。

你最喜欢哪一版?欢迎留言评论哦!看完这篇文章,你是想给小编送花花,还是想朝小编扔砖头?可以轻点拍吗?小编给您big(比个)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