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瞧

“见客先上茶,这是桐柏人的礼俗。这是我从家乡带来的特产茶,全是我手工自制的。来,快尝尝!”日前,大河报记者在郑州市黄河饭店见到了来自南阳的省人大代表、桐柏县固县镇魏岗村的茶农张海青。一杯一壶一洗,茶条索紧细匀整,色泽乌润且金毫显露,沏85℃水入杯,顷刻间茶香弥漫了满屋。“这是我们的‘扶贫茶’‘致富茶’。”张海青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业做茶40载,带领社员脱贫奔小康

在张海青住处的桌子上,摆着3种自制茶,分别为“桐柏玉叶”“桐柏红”“白桑茶”。说起茶叶,这位出身农家的国家高级评茶师打开了话匣子:“桐柏山美,桐柏水甜,桐柏茶香。一芽一叶的‘桐柏红’是最高等级的,一芽二叶不出展的次之……你闻闻这个白桑茶,是不是有股子糯米香?”

张海青从事种茶40年,经历了从种茶自用,到为市场种茶;从昔日提篮卖茶,到如今产业化种植生产;从凭经验种茶,到如今的科学化管理;从粗放管理,到有机种植。桐柏茶产业的“蛋糕”,已越做越大。

“希望好山好水孕育出的桐柏茶,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张海青称,17岁那年,她离开校园到桐柏县茶场学习制茶,那时起早贪黑地忙,种茶、采茶、炒茶、包装,各个工序都抢着做,不懂的地方就向前辈求教……技术能手终被锤炼出来。1993年,张海青开始承包茶园。

2010年10月,张海青筹资注册成立了桐柏县海青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茶户+贫困户”的茶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吸纳了社员106户,引进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建成茶叶炒制生产线,并推出“桐柏玉叶”“桐柏红”等为代表的红、绿茶品。

因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实现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效益远超单打独斗,很快合作社就成了茶农眼中的“香饽饽”。

“一个人日子过好那不行,还有那么多父老乡亲呢!得带着乡亲们走共同富裕之路。”张海青说,截至2018年底,参加合作社的30多个贫困户已全部摘掉了“穷帽子”。

来自田间地头沾着泥土,染着茶香的建议

张海青表示,作为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说,此次她带来了两个建议,一个与茶叶有关,一个则聚焦“三农”问题。

“河南是茶叶大省,目前,我省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茶叶企业多,生产技术弱,品牌意识弱等,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张海青说,如何规范引导茶叶行业,让茶走进寻常百姓家,推动茶叶扶贫,这都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应该引导茶叶企业盯紧中低端消费人群,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另外,主打电商,重视超市和创新渠道。”张海青表示,在市场调查中她发现,中低端消费群体不喜欢纯绿茶、纯红茶等单一风味,好多年轻人更青睐花果风味。“在香港的店里,能看到货架上的茶叶居然有几十种口味,那是加了各种配料的,什么黑醋栗、玉蜀漆、兰香子……真是闻所未闻。”张海青说,这些茶的口味虽多,但冲泡形式只有一种——袋泡茶,“销量却出乎意料的好,好多年轻人买”。

说起茶叶扶贫,张海青拿起自己所带的“白桑茶”,表示这款茶是以桑叶为原料制成,“桐柏的野桑树有很多,家中贫困的农户完全可以采摘野桑叶来制茶”。

此外,张海青十分关注合作社整体的发展状况,她发现有些合作社的农民没接受过系统的农业知识培训,所掌握的技术都来自于种植经验,且大多习惯了以前单一的种植方式,十分保守,对新的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难以接受。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张海青说,“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首先要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把课堂和产业紧密结合,农民种啥,老师就教啥。要进专业村、开专业班、培养专业农民,精准对接农民需求。”

小物件·大情怀

履职之旅,部分代表的行李箱中,除了参会使用的资料和生活用品,也携带了从家乡带来的小物件,或是一种水果,或是一枚干果,或是一件乐器,或是一封家书……小物件,大情怀,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带着浓浓的生活印记。14日起,本报推出了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融媒体栏目——“从我家乡来”,用一段视频、一幅图片、一篇文字,记录代表、委员为两会会场带来的“家乡味道”,讲述背后的履职好故事、河南新面貌。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裴申申